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第一章 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历史概述 | 第14-28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类别 | 第14页 |
·遗传型雄性不育 | 第14-25页 |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 第14-15页 |
·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 | 第15-25页 |
·生态型雄性不育 | 第25-26页 |
·生态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 第25页 |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25-26页 |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26页 |
·生理型雄性不育 | 第26-28页 |
·生理型雄性不育的类别 | 第26页 |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26-27页 |
·物理因素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及化学杂交剂诱导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28-34页 |
·小麦核质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28-31页 |
·经典细胞遗传学解释 | 第28页 |
·小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生理生化解释 | 第28-29页 |
·小麦质核型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解释 | 第29-31页 |
·小麦化学杂交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31-34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31页 |
·生理生化研究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与问题 | 第34-40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 第34页 |
·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 第34-38页 |
·CMS 系统 | 第34-35页 |
·CHA 系统 | 第35-36页 |
·PMS 系统 | 第36-37页 |
·GMS 系统 | 第37-38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设想 | 第38-40页 |
中篇 小麦雄性不育基础研究 | 第40-69页 |
第四章 黏类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性及分子细胞学研究 | 第40-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 第41-44页 |
·杂种 F1育性恢复性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异源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的影响 | 第46页 |
·染色体变异行为对育性恢复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 F1 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7-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方法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 结实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 F1结实性状遗传组分方差所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析 | 第49-50页 |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结实性状的加性效应分析 | 第50-51页 |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组合的显性效应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黏类非 1BL/1RS 小麦 CMS 基因载体的筛选鉴定及育性特异性研究 | 第54-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供试材料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黏类小麦 CMS 系不同育性载体的筛选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55-57页 |
·不同育性载体与黏类不育系回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形态观察 | 第57页 |
·黏类小麦各雄性不育类型花粉粒细胞学形态观察 | 第57-58页 |
·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成熟花粉粒离体培养 | 第58-60页 |
·黏类小麦不同育性载体育性恢复性比较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黏类 1BL/1RS 与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筛选 | 第61页 |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载体的细胞学研究 | 第61-62页 |
·成熟花粉粒的离体培养 | 第62-63页 |
第七章 PAGE 技术在定向创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中的应用 | 第63-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材料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 第64-65页 |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部分亲本材料的鉴定分析 | 第65页 |
·根尖染色体制片分析 | 第65-66页 |
·A-PAGE 对部分采用 1BL/1RS 易位系转育的不育系后代材料的分析鉴定 | 第66-68页 |
·讨论 | 第68-69页 |
·SDS-PAGE 与 A-PAGE 的比较 | 第68页 |
·A-PAGE 在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上的鉴定 | 第68-69页 |
下篇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建拓 | 第69-94页 |
第八章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体系创建 | 第69-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材料 | 第69-70页 |
·方法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供试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 第70-71页 |
·新型黏类非 1BL/1RS 不育系及与染色体工具材料杂交杂种 F1的育性 测定 | 第71-73页 |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定向转育体系的建立 | 第73-75页 |
·黏类非 1BL/1RS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系转育体系的建立 | 第75-77页 |
第九章 化杀新品种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 第77-85页 |
·材料 | 第77-78页 |
·方法 | 第78页 |
·回交转育 | 第78页 |
·根尖染色体制片 | 第78页 |
·复合引物多重 PCR | 第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 第78-79页 |
·根尖随体染色体数目鉴定 | 第79-80页 |
·西杂一号母本西农 Fp1 与 SP4、莫迦杂交后代回交后代复合引物多重PCR 检测 | 第80-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化杀组合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转育体系的可行性 | 第83-84页 |
·西杂一号定向转育为同型三系组合过程中不育基因的示踪 | 第84-85页 |
第十章 化杀组合西杂五号定向转育为三系组合的研究 | 第85-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页 |
·材料 | 第85页 |
·方法 | 第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不育基因 rfv1 定向导入西杂五号母本西农 Fp2 | 第85-86页 |
·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 第86-87页 |
·小麦醇溶蛋白的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A-PAGE 分析) | 第87-88页 |
·西农 Fp2 与 SP_4和莫迦杂交 F1 及回交后代育性恢复性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91页 |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