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锈菌与锈病 | 第15-19页 |
·锈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锈病的危害 | 第16-19页 |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 第19-20页 |
·植物抗病性机理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预成型抗性 | 第20-21页 |
·植物的先天免疫性 | 第21-26页 |
·植物与锈菌互作的主要防卫特征及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 第26-37页 |
·组织学和细胞学技术方法 | 第26-27页 |
·锈菌侵染生物学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 | 第27-30页 |
·植物对锈菌侵染的细胞学反应 | 第30-34页 |
·小麦和小麦锈菌互作的组织学特征 | 第34-35页 |
·小麦和小麦锈菌互作的细胞学特征 | 第35-3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小麦条锈病成株抗病性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 第39-61页 |
·前言 | 第39-41页 |
·材料方法 | 第41-44页 |
·供试菌种和小麦品种 | 第41页 |
·接种和反应型鉴定 | 第41-42页 |
·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42-43页 |
·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43-44页 |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反应型鉴定 | 第44页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第44-48页 |
·活性氧的迸发 | 第48-50页 |
·超微结构变化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61页 |
第三章 小麦-蚕豆锈非寄主抗病性机理研究 | 第61-80页 |
·前言 | 第61-63页 |
·材料方法 | 第63-65页 |
·供试菌种和小麦品种及接种 | 第63页 |
·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63-64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64页 |
·DAB 和 NBT 染色 | 第64页 |
·qRT-PCR 基因表达分析 | 第64-65页 |
·结果 | 第65-68页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第65-67页 |
·细胞学特征 | 第67-68页 |
·活性氧的积累 | 第68页 |
·基因的表达特征 | 第68页 |
·讨论 | 第68-8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