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成因与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9页 |
一、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 | 第13-14页 |
二、 土壤侵蚀研究的技术手段 | 第14-19页 |
三、 土壤侵蚀的影响要素 | 第19-23页 |
四、 沟蚀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五、 中国东北黑土区沟蚀 | 第26-2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9-3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 第31-49页 |
第一节 黑土区环境概况 | 第31-35页 |
一、 东北黑土区的界定 | 第31-32页 |
二、 黑土区人文社会概况 | 第32-33页 |
三、 研究区的选择 | 第33-34页 |
四、 研究区概况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自然环境要素数据库的建立 | 第35-40页 |
一、 自然环境要素数据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二、 自然要素空间数据库构建原则及结构 | 第36-37页 |
三、 数据库的建立 | 第37-40页 |
第三节 侵蚀沟数据解译 | 第40-49页 |
一、 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 第40页 |
二、 侵蚀沟研究对象界定 | 第40-41页 |
三、 侵蚀沟野外调查及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41-44页 |
四、 侵蚀沟信息提取 | 第44-46页 |
五、 解译结果 | 第46-49页 |
第三章 黑土区沟壑侵蚀过程 | 第49-57页 |
第一节 黑土区侵蚀沟类型划分 | 第49页 |
第二节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黑土区沟壑侵蚀 | 第49-51页 |
第三节 重力和地质作用影响下的黑土区沟壑侵蚀 | 第51-55页 |
一、 黑土区侵蚀沟发展中重力要素的作用 | 第51-52页 |
二、 地质要素在侵蚀沟发展中的作用 | 第52-55页 |
第四节 黑土区沟壑侵蚀概念模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沟壑侵蚀模拟指标体系 | 第57-74页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 第57-58页 |
一、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57页 |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7-58页 |
第二节 静态指标构建方法 | 第58-69页 |
一、 地形指标构建 | 第58-63页 |
二、 土壤指标的构建 | 第63-66页 |
三、 地质指标的构建 | 第66-67页 |
四、 气候指标的构建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动态要素指标构建方法 | 第69-72页 |
一、 人类活动指标 | 第69-70页 |
二、 地表覆被指标 | 第70-72页 |
第四节 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沟壑侵蚀分布模拟及风险分析 | 第74-106页 |
第一节 基于临界地貌理论的侵蚀沟分布模拟 | 第74-79页 |
一、 沟壑侵蚀发生的临界地貌理论 | 第74-75页 |
二、 基于 S-A 临界模型的侵蚀沟发生风险分析 | 第75-77页 |
三、 侵蚀沟发生位置模拟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单一要素对沟壑侵蚀的影响 | 第79-93页 |
一、 坡度 | 第79-80页 |
二、 坡向 | 第80-82页 |
三、 坡形 | 第82-83页 |
四、 径流力指数 | 第83-84页 |
五、 地形湿度指数 | 第84-85页 |
六、 土壤要素 | 第85-88页 |
七、 地层要素 | 第88-90页 |
八、 降水要素 | 第90页 |
九、 地表覆被要素 | 第90-92页 |
十、 人类活动对沟壑侵蚀影响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多因素侵蚀沟分布模拟与风险分析 | 第93-99页 |
一、 各因子权重计算 | 第94-96页 |
二、 沟壑侵蚀风险分级 | 第96-99页 |
第四节 沟壑侵蚀预测及验证 | 第99-105页 |
一、 沟壑侵蚀风险预测 | 第99-100页 |
二、 误差分析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三、 黑土区沟壑侵蚀量测算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东北黑土区沟壑侵蚀风险区划及治理方法 | 第106-116页 |
第一节 东北黑土区沟壑侵蚀风险区划 | 第106-112页 |
一、 分区原则 | 第106页 |
二、 分区系统的指标体系 | 第106-110页 |
三、 黑土区沟壑侵蚀分区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黑土区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 第112-115页 |
一、 侵蚀的防治原则 | 第112-113页 |
二、 侵蚀防治措施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6页 |
附图 | 第126-135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