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以中国东北黑土和加拿大安省潮软土为例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5-19页
  1 选题背景第15-18页
  2 选题目的第18页
  3 选题意义第18-1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9-23页
  1 NT 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9页
  2 土壤 CO_2 排放测量时间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3 冬季土壤 CO_2排放的研究第20-21页
  4 不同耕作方式对 SOC 和土壤质量的研究第21-23页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3-24页
  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
   ·短期 NT 对 SOC 的影响第23页
   ·土壤 CO_2释放速率最佳测量时间的确定第23页
   ·短期 NT 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第23页
   ·ZT 和 RT 对 SOC 存储和分布的影响第23页
  2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23页
  3 论文的创新点第23-24页
 第四节 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第25-31页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第25-26页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及作物种植情况第26-31页
  1 研究区概况和作物系统第26-28页
  2 加拿大安省西南部潮软土研究区概况和作物系统第28-29页
  3 两个研究区土壤的比较分析第29-31页
第三章 短期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31-40页
 第一节 短期免耕对耕层 SOC 含量的影响第31-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分析第31-32页
   ·数据分析第32页
  2 结果分析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5页
   ·短期免耕对耕层 SOC 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短期免耕对 SOC 分层率的影响第34-35页
 第二节 利用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短期免耕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第35-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LLWR 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35-36页
   ·数据分析第36-37页
  2 结果分析第37-38页
  3 讨论第38-39页
 第三节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土壤 CO_2排放的最佳测量时间研究第40-48页
 第一节 土壤 CO_2排放最佳测量时间的确定第40-44页
  1 土壤 CO_2释放速率的测定第4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0-44页
 第二节 最佳测量时间点外土壤 CO_2排放的校准模型评估第44-47页
  1 最佳测量时间点外土壤 CO_2释放速率校准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5-47页
 第三节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短期免耕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第48-63页
 第一节 不同耕作方式和轮作下全年土壤 CO_2排放第48-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全年土壤 CO_2释放速率的测定第48-49页
   ·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49页
   ·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49页
   ·全年土壤 CO_2排放通量估算第49-50页
   ·数据分析第50页
  2 结果分析第50-55页
   ·田间试验的气候特征第50页
   ·耕作方式和作物轮作对全年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第50-52页
   ·全年土壤 CO_2排放通量和不同深度 SOC 的关系第52页
   ·土壤温度对土壤 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第52-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全年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第55页
   ·土壤温度对土壤 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第55-57页
 第二节 冬季和非生长季土壤 CO_2排放第57-62页
  1 冬季和非生长季土壤 CO_2排放通量估算第57页
  2 结果分析第57-59页
   ·冬季和非生长季土壤 CO_2释放速率第57-59页
   ·冬季和非生长季土壤 CO_2排放通量对全年土壤呼吸的贡献第59页
  3 讨论第59-62页
   ·冬季和非生长季土壤 CO_2释放速率第59-61页
   ·冬季和非生长季土壤 CO_2排放对全年土壤呼吸的贡献第61-62页
 第三节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带耕和垄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63-88页
 第一节 带耕对 SOC 的影响第63-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第63页
   ·SOC 和全氮的测定第63-64页
   ·数据分析第64-65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5-70页
   ·NT 和 MP 对 SOC 和全氮的影响第65-66页
   ·ZT 对 SOC 和全氮的影响第66-67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 SOC 和全氮分层率的影响第67-70页
 第二节 带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70-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第70页
   ·数据分析第70-71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1-73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其 StR 的影响第71页
   ·ZT 下 ZI 和 ZO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71-73页
 第三节 垄作对 SOC 的影响第73-8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3-76页
   ·样品采集第73-74页
   ·数据分析第74-76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6-80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 SOC 的横向分布第76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 SOC 纵向分布和储量的影响第76-79页
   ·三种耕作系统下 SOC 的最佳采样位置第79-80页
 第四节 垄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80-86页
  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第80-81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1-86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横向分布第81-83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83-84页
   ·三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最佳采样位置第84-86页
 第五节 小结第86-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1 研究结论第88-89页
 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89页
 3 研究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9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09-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
下一篇: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成因与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