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27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概念 | 第15-16页 |
·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学研究 | 第16-20页 |
·释放性信息素的虫态 | 第16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 | 第16-17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传递系统 | 第17-18页 |
·释放性信息素的接收系统 | 第18-19页 |
·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和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 第20-23页 |
·性信息素的提取 | 第20-21页 |
·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 | 第21-22页 |
·性信息素的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 第23-27页 |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3-24页 |
·信息素方法的主要优点 | 第24-25页 |
·性信息素在监测方面的应用 | 第25页 |
·应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 | 第25-26页 |
·干扰交配的应用 | 第26-27页 |
·盲蝽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 第27-29页 |
·绿盲蝽性信息素的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绿盲蝽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 | 第30-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30-31页 |
·仪器及条件 | 第31页 |
·GC 分析 | 第31页 |
·GC-MS 分析 | 第31页 |
·信息素的提取 | 第31-32页 |
·化学分析 | 第32页 |
·提取物组分的定性分析 | 第32页 |
·提取物组分的定量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雌性绿盲蝽提取物组分鉴定 | 第32-35页 |
·二氯甲烷提取物定性分析 | 第33-35页 |
·正己烷提取物定性分析 | 第35页 |
·雄性绿盲蝽提取物组分鉴定 | 第35-37页 |
·雌性绿盲蝽提取物各组分定量分析 | 第37-41页 |
·雌性绿盲蝽二氯甲烷提取物 GC-MS 各组分相对含量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标准曲线 | 第38-40页 |
·雌性绿盲蝽二氯甲烷提取物 GC-FID 定量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雄性绿盲蝽提取物各组分定量分析 | 第41-43页 |
·雄性绿盲蝽二氯甲烷提取物 GC-MS 各组分相对含量测定结果 | 第42页 |
·雄性绿盲蝽二氯甲烷提取物 GC-FID 定量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绿盲蝽性信息素的产生规律 | 第44-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44页 |
·求偶行为观察 | 第44页 |
·光周期对绿盲蝽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 | 第44-45页 |
·羽化后性信息素日变动节律的研究 | 第45页 |
·交配行为对绿盲蝽性信息素的影响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绿盲蝽的求偶行为 | 第45页 |
·绿盲蝽性信息素释放的时辰节律 | 第45-48页 |
·绿盲蝽性信息素释放的日节律 | 第48-49页 |
·交配对雌性绿盲蝽性信息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性信息素的合成及活性测定 | 第52-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性信息素类化合物的人工合成 | 第53-55页 |
·化合物4-氧代-反-2-己烯醛的合成 | 第53页 |
·化合物丁酸己酯的合成 | 第53-54页 |
·化合物反-2-丁酸己烯酯的合成 | 第54-55页 |
·三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EAG)活性 | 第55-57页 |
·供试昆虫 | 第55页 |
·性信息素类化合物 | 第55页 |
·雌性绿盲蝽粗提物 | 第55页 |
·触角电位仪 | 第55-56页 |
·触角电位仪测定方法 | 第56页 |
·雄性绿盲蝽虫龄对性信息素 EAG 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雄性绿盲蝽对性信息素类化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 | 第57页 |
·三种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试验 | 第57-58页 |
·供试昆虫 | 第57页 |
·GC-EAD 装置及测定条件 | 第57页 |
·GC-EAD 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三种性信息素类化合物的人工合成 | 第58-60页 |
·触角电位(EAG)活性测定 | 第60-62页 |
·EAG 反应的一般特征 | 第60页 |
·三种化合物及其二元、三元混合物的 EAG 活性 | 第60-61页 |
·雄性绿盲蝽对性信息素类化合物的剂量 -反应曲线 | 第61-62页 |
·三种化合物的GC-EAD 试验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绿盲蝽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田间诱捕试验 | 第65-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性信息素化合物 | 第66页 |
·诱芯 | 第66页 |
·诱捕器 | 第66-67页 |
·田间诱捕器设置与调查方法 | 第67-68页 |
·性诱剂配方优化 | 第68-69页 |
·田间活性成分筛选 | 第68-69页 |
·不同剂量4-氧代-反-2-己烯醛的诱捕试验 | 第69页 |
·不同剂量的反-2-丁酸己烯酯诱捕试验 | 第69页 |
·比例不同的丁酸-反-2-己烯酯和4-氧代-反-2-己烯醛诱捕试验 | 第69页 |
·持续20 天诱捕效果试验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3页 |
·田间活性成分筛选 | 第70页 |
·不同剂量丁酸-反-2-己烯酯的诱捕试验 | 第70-71页 |
·不同剂量4-氧代-反-2-己烯醛的诱捕试验 | 第71页 |
·比例不同的丁酸-反-2-己烯酯和4-氧代-反-2-己烯醛诱捕试验 | 第71-72页 |
·持续20 天诱捕效果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第六章 诱芯及诱捕器优化 | 第74-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性信息素化合物 | 第74页 |
·诱芯 | 第74页 |
·最优化试验 | 第74-76页 |
·琼脂诱芯寿命 | 第75页 |
·不同诱芯对比 | 第75页 |
·诱芯中性信息素含量试验 | 第75页 |
·不同的诱捕器试验 | 第75页 |
·诱捕器高度试验 | 第75-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琼脂诱芯寿命 | 第76页 |
·不同诱芯对比 | 第76-77页 |
·诱芯中性信息素含量试验 | 第77页 |
·不同的诱捕器试验 | 第77-78页 |
·诱捕器高度试验 | 第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绿盲蝽反性信息素的研究 | 第80-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80页 |
·仪器及条件 | 第80页 |
·雄性绿盲蝽产生反性信息素的规律研究 | 第80页 |
·雌性绿盲蝽体内丁酸己酯的规律研究 | 第80页 |
·交配前后雌虫体内丁酸己酯含量变化研究 | 第80-81页 |
·丁酸己酯的触角活性 | 第81页 |
·丁酸己酯对雌性绿盲蝽干扰抑制 | 第81页 |
·丁酸己酯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干扰、抑制 | 第81页 |
·丁酸己酯干扰性信息素的有效范围 | 第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雌、雄性绿盲蝽产生丁酸己酯的规律 | 第81-82页 |
·交配对雌性绿盲蝽体内丁酸己酯含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丁酸己酯的触角活性 | 第83-84页 |
·丁酸己酯对雌性绿盲蝽干扰抑制 | 第84页 |
·丁酸己酯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抑制效果 | 第84-85页 |
·丁酸己酯干扰性信息素的有效范围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第八章 雌性三点盲蝽、中黑盲蝽及苜蓿盲蝽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 | 第87-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页 |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87页 |
·三种盲蝽雌性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定性分析 | 第87页 |
·中黑盲蝽性信息素的田间初步试验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三种盲蝽雌性性信息素鉴定结果 | 第87-88页 |
·中黑盲蝽性信息素的田间初步试验结果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90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