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早衰控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水稻出糙率的QTL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4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引言 | 第17页 |
·水稻突变体库的创建及功能基因的克隆方法 | 第17-21页 |
·水稻突变体库的创建 | 第17-19页 |
·水稻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19-21页 |
·水稻QTL 定位的原理、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水稻DNA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22-23页 |
·构建QTL 定位群体 | 第23-24页 |
·从QTL 到基因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水稻早衰的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植物衰老概述 | 第26页 |
·影响植物衰老的因素 | 第26-29页 |
·库/源关系的变化影响植物衰老 | 第26-27页 |
·激素影响植物衰老 | 第27-28页 |
·自由基和矿质养分影响植物衰老 | 第28页 |
·环境因素 | 第28-29页 |
·植物叶片衰老机制 | 第29-30页 |
·植物衰老的几种假说 | 第30-31页 |
·植物衰老的相关基因 | 第31页 |
·植物衰老研究的展望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水稻出糙率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 第33-41页 |
·水稻出糙率与产量 | 第33-35页 |
·水稻籽粒的生物构成 | 第35-37页 |
·谷壳的生长发育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谷壳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 第38页 |
·谷壳的发育与粒重 | 第38-39页 |
·糙米率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1-42页 |
·水稻早衰突变体研究的意义 | 第41页 |
·水稻出糙率研究的意义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2-80页 |
第一章 水稻早衰控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42-68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早衰突变体的创制 | 第42页 |
·水稻早衰突变体定位群体的配制 | 第42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53页 |
·化学诱变 | 第43页 |
·SPAD 值 | 第43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4页 |
·叶绿体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44页 |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 第44页 |
·石腊切片观察 | 第44-46页 |
·水培相关实验 | 第46-47页 |
·耐冷处理 | 第47页 |
·DNA 的提取及PCR 反应 | 第47-48页 |
·电泳检测 | 第48-49页 |
·发展标记精细定位ES-n 基因 | 第49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 的提取 | 第49-50页 |
·总RNA 的提取及cDNA 的反转录 | 第50-51页 |
·激素处理 | 第51页 |
·载体构建 | 第51-52页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52-53页 |
·转基因苗的检测 | 第53页 |
·突变体基因ES-n 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66页 |
·早衰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 第53-55页 |
·es-n 的等位性检测 | 第55页 |
·es-n 的根部吸水能力增强 | 第55-56页 |
·es-n 的吐水能力下降 | 第56-57页 |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57-59页 |
·es-n 叶片表面较野生型光滑 | 第59页 |
·es-n 叶绿体中类囊体排列紊乱 | 第59-60页 |
·es-n 维管束发育异常 | 第60-61页 |
·es-n 的金属离子含量升高 | 第61-62页 |
·es-n 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 第62页 |
·ES-n 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62-63页 |
·ES-n 基因的反转录 | 第63-65页 |
·es-n 对GA 和BR 等激素敏感 | 第65页 |
·ES-n 的芯片分析 | 第65-66页 |
·ES-n 的表达分析 | 第66页 |
·ES-n 的转化情况 | 第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二章 水稻出糙率的QTL 定位研究 | 第68-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68页 |
·单片段置换系的构建 | 第68-69页 |
·水稻DNA 的提取及PCR 反应 | 第69页 |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69页 |
·糙米率性状及其相关的外观品质的调查 | 第69页 |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 定位 | 第69-70页 |
·石蜡切片与电镜观察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DH 群体及双亲各性状的表现 | 第70-71页 |
·籽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考察 | 第71-72页 |
·QTL 定位分析 | 第72-73页 |
·糙米率QTL qBRR-10 的片段置换 | 第73-74页 |
·糙米率QTL qBRR-10 的精细定位 | 第74-76页 |
·双亲的细胞学观察 | 第76-7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糙米率与水稻粒重 | 第77页 |
·进一步的工作计划 | 第77-79页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附录 | 第91-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