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相互转换的激素学机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 分蘖发生的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2 分蘖发生的影响因素第12-20页
   ·遗传因素第12-15页
   ·环境因素第15-16页
   ·植物激素第16-20页
 3 分蘖发生及成穗的调控措施第20-22页
   ·密度和株行距配置第20-21页
   ·肥料第21页
   ·水分第21页
   ·化学调控第21-22页
 4 本研究的依据、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23页
   ·本研究的依据第22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技术路线第23页
 参考文献第23-31页
第二章 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转换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第31-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试验设计第32-33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3-34页
   ·数据分析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64页
   ·分蘖期不同处理分蘖节分蘖芽的生长第34-36页
   ·分蘖期不同处理分蘖节和分蘖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第36-48页
   ·分蘖期不同处理植株碳氮代谢的变化第48-49页
   ·抽穗后不同处理伸长节分蘖芽的生长第49-51页
   ·抽穗后不同处理伸长节分蘖芽及节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第51-63页
   ·抽穗后不同处理植株碳氮代谢的变化第63-64页
   ·IAA/CTK值和分蘖芽萌发与休眠转换的关系第64页
 3 讨论第64-67页
   ·氮对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第64-65页
   ·内源IAA与分蘖芽休眠和萌发的关系第65-66页
   ·内源CTK与分蘖芽休眠和萌发的关系第66页
   ·内源ABA与分蘖芽休眠和萌发的关系第66-67页
   ·内源GA与分蘖芽休眠和萌发的关系第67页
 4 结论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三章 外源IAA和CTK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的位置效应第71-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试验设计第72-74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74页
   ·数据分析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84页
   ·不同部位施用IAA和6-BA对分蘖芽生长的效应第74-78页
   ·不同部位施用IAA对芽和节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78-84页
 3 讨论第84-85页
   ·IAA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和休眠的位置效应第84页
   ·6-BA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和休眠的位置效应第84-85页
 4 结论第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第四章 CTK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的分子机理第89-11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0-94页
   ·试验设计第90-91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91-94页
   ·数据分析第9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4-111页
   ·不同处理对分蘖芽生长的影响第94-96页
   ·不同处理对内源CTK的调控效应第96-101页
   ·不同处理对OsIPT表达的调控效应第101-108页
   ·内源CTK对水稻分蘖相关基因的调控第108-111页
 3 讨论第111-113页
   ·调控水稻分蘖芽生长的CTK合成部位第111-112页
   ·CTK与分蘖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第112-113页
 4 结论第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17-127页
 1 讨论第117-122页
   ·水稻分蘖芽萌发和休眠转换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作用第117-118页
   ·栽培措施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的激素学机理第118-119页
   ·内源激素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和休眠的分子机理第119-120页
   ·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转换的途径第120-122页
 2 主要结论第122页
 3 主要创新点第122-123页
 4 不足与展望第123-124页
   ·不足第123页
   ·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下一篇:机插粳稻群体特征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