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玉米(Zea mays L.)养分吸收与利用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作物养分吸收及累积的影响因素第16-20页
     ·气候条件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第20-22页
   ·研究契机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研究契机第22页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试验设计第24-29页
     ·试验地点及供试玉米品种第24页
     ·试验设计第24-26页
     ·试验点气候条件第26-29页
   ·样品采集第29页
   ·测定方法第29页
     ·植株氮磷钾含量测定第29页
     ·籽粒品质测定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1页
第三章 东北地区玉米养分吸收与累积规律第31-54页
   ·生物量及其动态第31-37页
     ·总生物产量动态第31-33页
     ·籽粒产量第33-34页
     ·营养体累积量及其动态变化第34-37页
   ·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第37-48页
     ·养分含量第37-42页
     ·养分累积量及其动态变化第42-48页
   ·干物质及养分累积速率动态第48-51页
   ·东北地区玉米不同处理经济效益比较第51-52页
   ·讨论与结论第52-54页
第四章 华北地区玉米养分吸收与累积规律第54-75页
   ·生物量及其动态第54-60页
     ·总生物量累积动态第54-56页
     ·籽粒产量第56-58页
     ·营养体动态变化第58-60页
   ·养分含量及累积量动态变化第60-69页
     ·养分含量第60-63页
     ·养分累积量动态变化第63-69页
   ·干物质及养分吸收速率动态第69-72页
   ·华北地区玉米不同处理经济效益比较第72-73页
   ·讨论与结论第73-75页
第五章 西北地区玉米养分吸收与累积规律第75-94页
   ·生物量及其动态第75-81页
     ·总生物量累积动态第75-77页
     ·籽粒产量第77-78页
     ·营养体累积量及其动态变化第78-81页
   ·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第81-90页
     ·养分含量第81-84页
     ·养分累积量及其动态变化第84-90页
   ·干物质及养分吸收速率动态第90-92页
   ·西北地区玉米不同处理经济效益比较第92-93页
   ·讨论与结论第93-94页
第六章 不同地区玉米干物质及养分吸收累积动态第94-113页
   ·生物产量及其动态第94-97页
     ·籽粒产量第94-95页
     ·营养体生物量第95-96页
     ·总生物量回归分析第96-97页
   ·营养体养分含量动态第97-100页
     ·营养体养分含量动态第97-99页
     ·收获期秸秆和籽粒中养分含量第99-100页
   ·养分吸收量及其转运和再分配第100-107页
     ·养分吸收量第100-102页
     ·养分总吸收量的回归分析第102-104页
     ·养分吸收系数及吸收比例第104-106页
     ·养分吸收后的转运和再分配第106页
     ·不同试验点肥料氮、磷、钾利用率第106-107页
   ·干物质及养分吸收速率动态第107-110页
     ·干物质累积速率动态第107-108页
     ·养分累积速率动态第108-110页
   ·不同生态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第110-111页
     ·不同生态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第110页
     ·不同生态因子与产量的逐步回归第110-111页
   ·讨论与结论第111-113页
第七章 气候因素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第113-121页
   ·不同试验点玉米籽粒品质第113-117页
     ·籽粒蔗糖含量第113-114页
     ·籽粒果糖含量第114页
     ·籽粒葡萄糖含量第114-115页
     ·籽粒淀粉含量第115-116页
     ·籽粒粗蛋白含量第116页
     ·籽粒粗脂肪含量第116-117页
   ·不同生态因素与品质的关系第117-119页
     ·不同生态因素与品质的相关分析第117-118页
     ·不同生态因素与品质的逐步回归分析第118-119页
     ·不同试验点玉米籽粒品质的聚类分析第119页
   ·讨论与结论第119-121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21-124页
   ·全文结论第121-123页
   ·创新点第123页
   ·问题与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附表第134-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作者简介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诉讼移转管辖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以1949-1952年扬州市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