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 | 第1-6页 |
摘要(英文)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利益性 | 第9-32页 |
第一节 公立医疗机构主体定位的立法与理论依据 | 第9-18页 |
一、立法依据 | 第9-17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7页 |
三、立法与理论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利益性 | 第18-24页 |
一、公共利益的定义与特征 | 第19-21页 |
二、公立医疗机构具有公共利益性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政府应主导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公共利益性 | 第24-32页 |
一、政府主导的含义 | 第25页 |
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 | 第25-29页 |
三、政府主导的方式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现状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公立医疗机构未能体现公共利益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公共利益性未能体现的具体表现 | 第33-37页 |
一、医疗费负担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 | 第33-35页 |
二、公平性与可及性下降 | 第35-36页 |
三、"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公立医疗机构在医改过程中公共利益性淡化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未能实现公共利益性的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政府责任缺失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政府责任缺失的主要体现 | 第40-48页 |
一、政府对自身和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位偏差 | 第40-42页 |
二、政府未对公立医疗机构体系进行合理规划 | 第42-44页 |
三、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不当 | 第44-46页 |
四、政府未引进社会力量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利益性的回归 | 第48-59页 |
第一节 准确定位公立医疗机构 | 第48-52页 |
一、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法律地位 | 第48-51页 |
二、明确政府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公共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角色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合理规划与妥善财政安排 | 第52-55页 |
一、建立合理的公立医疗机构体系 | 第52-53页 |
二、加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增加公立医疗机构的融资渠道 | 第53-55页 |
三、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促进医疗机构体系的多元化 | 第55页 |
第三节 政府应对公立医疗机构合理监管 | 第55-57页 |
一、减少管理主体,加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权 | 第56-57页 |
二、明确划分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权和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权 | 第57页 |
第四节 引进社会力量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监督 | 第57-59页 |
一、鼓励公共医疗服务接受者组织化 | 第57-58页 |
二、促使医疗保险机构进行必要的角色转变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