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P2P网络路由机制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P2P网络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P2P网络的优点 | 第11-13页 |
| ·P2P网络的应用领域 | 第13-14页 |
| ·P2P网络的研究趋势 | 第14-17页 |
| ·本文的构思及主要工作 | 第17页 |
| ·本文的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 第2章 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结构化P2P网络 | 第19-35页 |
| ·P2P网络的分类 | 第19-20页 |
| ·结构化P2P网络的基础DHT技术 | 第20-21页 |
| ·典型的结构化P2P网络 | 第21-34页 |
| ·Chord | 第21-25页 |
| ·CAN | 第25-28页 |
| ·Tapestry | 第28-30页 |
| ·Pastry | 第30-32页 |
| ·Kademlia | 第32-34页 |
| ·典型的结构化P2P网络的比较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层次化双向路由的路由机制 | 第35-41页 |
| ·层次化路由 | 第35-37页 |
| ·层次化路由的基础 | 第35-36页 |
| ·层次化路由机制 | 第36页 |
| ·层次化路由的优点 | 第36-37页 |
| ·双向路由 | 第37-40页 |
| ·双向路由的基础 | 第37-38页 |
| ·双向路由机制 | 第38-40页 |
| ·双向路由的优点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HChord网络模型 | 第41-47页 |
| ·HChord网络的生成 | 第41-43页 |
| ·HChord网络结构 | 第41-42页 |
| ·节点路由表的构成 | 第42页 |
| ·层次化的查询机制 | 第42-43页 |
| ·簇的维护管理 | 第43-44页 |
| ·节点的加入退出 | 第43-44页 |
| ·簇的稳定性维护 | 第44页 |
| ·簇分裂与簇合并 | 第44-46页 |
| ·簇分裂 | 第45页 |
| ·簇合并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HChord模型实现及对比试验 | 第47-63页 |
| ·HChord模型设计 | 第47页 |
| ·HChord模型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47-51页 |
| ·NetworkLayer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页 |
| ·OverlayLayer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49页 |
| ·CentreClock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50页 |
| ·CommandLine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50-51页 |
| ·Overlaylayer层各实体的设计 | 第51-53页 |
| ·节点Node的设计 | 第51页 |
| ·超级节点SuperNode的设计 | 第51-52页 |
| ·路由表Table的设计 | 第52页 |
| ·关键字Key的设计 | 第52页 |
| ·路由消息Message的设计 | 第52-53页 |
| ·OverlayLayer各实体的实现 | 第53-59页 |
| ·节点Node的实现 | 第53-54页 |
| ·超级节点SuperNode的实现 | 第54-55页 |
| ·路由表Table的实现 | 第55-57页 |
| ·关键字Key的实现 | 第57-58页 |
| ·路由消息Message的实现 | 第58-59页 |
| ·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