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灌排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暗管排水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RS 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分布监测 | 第22-4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信息源的选取 | 第23-24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24-28页 |
·数据的转化和组合 | 第24页 |
·影像的裁剪 | 第24-25页 |
·影像的几何配准 | 第25-26页 |
·缨帽变换 | 第26-28页 |
·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分类方案 | 第28-32页 |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 第32-38页 |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方法 | 第32-35页 |
·影像的非监督分类 | 第35-37页 |
·影像的监督分类 | 第37-38页 |
·分类后处理 | 第38-41页 |
·精度评价 | 第41-44页 |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灌溉方式 | 第44-65页 |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现状 | 第44-45页 |
·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 | 第45-54页 |
·滴灌方式简介 | 第45-48页 |
·喷灌方式简介 | 第48-50页 |
·低压管道灌溉方式简介 | 第50-52页 |
·各种节水灌溉方式在黄河三角洲的适应性 | 第52-54页 |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的设计 | 第54-65页 |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的类型 | 第54-56页 |
·灌溉制度 | 第56-57页 |
·管网规划布置 | 第57-58页 |
·田间灌水系统布置 | 第58-60页 |
·水力计算 | 第60-62页 |
·水泵扬程计算 | 第62-63页 |
·不同盐碱度土壤的灌溉方式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排水方式 | 第65-74页 |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现状 | 第65-66页 |
·暗管排水改碱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66-67页 |
·暗管排水系统的设计 | 第67-74页 |
·暗管埋深的确定 | 第67-68页 |
·暗管间距的确定 | 第68-70页 |
·管材的选择 | 第70页 |
·管径的选择和比降的确定 | 第70-71页 |
·滤料和包裹料的组成 | 第71页 |
·暗管排水系统的布设形式 | 第71-73页 |
·不同盐碱度土壤的暗管排水方式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示范区的灌排系统规划设计 | 第74-81页 |
·示范区概况 | 第74-75页 |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设计 | 第75-79页 |
·灌溉制度 | 第75-76页 |
·管网布置方案 | 第76页 |
·管道水力计算 | 第76-78页 |
·设计扬程计算 | 第78-79页 |
·暗管改碱系统设计 | 第79-81页 |
·暗管埋深与间距的确定 | 第79页 |
·管材与滤料设计 | 第79页 |
·检查井的设计 | 第79页 |
·暗管改碱系统布设形式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