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3页 |
| ·口腔正畸学理论及其发展 | 第9页 |
| ·口腔正畸参数的测量方法 | 第9-10页 |
|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 ·本论文研究工作来源 | 第1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2 口腔正畸学理论及其测量技术 | 第13-29页 |
| ·牙齿的结构 | 第13-15页 |
| ·牙齿的种类与功能 | 第13-14页 |
| ·牙齿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 ·牙正畸的病例类型 | 第15-17页 |
| ·正常牙合 | 第15-16页 |
| ·错牙合畸形 | 第16-17页 |
| ·口腔模型的测量 | 第17-20页 |
| ·基骨弓的宽度与长度 | 第17-18页 |
| ·牙冠近远中宽度 | 第18-19页 |
| ·牙弓的宽度与长度 | 第19页 |
| ·牙弓周长 | 第19-20页 |
| ·牙模形态学分析 | 第20-25页 |
| ·牙弓长度不调 | 第21页 |
| ·X 线投影测量不调 | 第21-22页 |
| ·Spee 氏曲线不调 | 第22-23页 |
| ·Bolton 氏分析 | 第23-24页 |
| ·混合牙列间隙分析 | 第24-25页 |
| ·牙模数学模型分析 | 第25-26页 |
| ·扩弓幅度计算 | 第25页 |
| ·绘制Bonwill-Hawley 理想标准弓形 | 第25-26页 |
| ·牙正畸矫治方法 | 第26-27页 |
| ·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 | 第26页 |
| ·矫治器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9-35页 |
| ·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29页 |
| ·硬件配置 | 第29-31页 |
| ·牙牙合模型图像采集设备 | 第29-30页 |
| ·计算机系统的配置 | 第30页 |
| ·数据无线通信设备 | 第30-31页 |
| ·软件配置 | 第31-33页 |
| ·软件开发平台 | 第31-32页 |
| ·软件开发语言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4 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分析 | 第35-57页 |
| ·需求分析 | 第35-37页 |
| ·功能需求 | 第35-36页 |
| ·性能需求 | 第36页 |
| ·环境需求 | 第36页 |
| ·可靠性需求 | 第36页 |
| ·安全保密需求 | 第36页 |
| ·用户界面需求 | 第36页 |
| ·资源使用需求 | 第36页 |
| ·软件成本消耗 | 第36页 |
| ·开发进度需求 | 第36-37页 |
| ·预计系统达到的目标 | 第37页 |
| ·系统功能描述 | 第37页 |
| ·功能模块划分 | 第37-38页 |
| ·系统流程分析 | 第38-40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40-46页 |
| ·数据库原理 | 第40-41页 |
| ·数据库的选择 | 第41页 |
| ·数据库建立 | 第41-45页 |
| ·数据库连接 | 第45-46页 |
| ·口腔正畸病历管理系统开发 | 第46-48页 |
| ·建立病历信息表 | 第47页 |
| ·病历管理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第47-48页 |
| ·口腔正畸测量系统开发 | 第48-55页 |
| ·牙颌模型图像预处理 | 第48-51页 |
| ·定标 | 第51-52页 |
| ·测量 | 第52-54页 |
| ·拟合 | 第54-55页 |
| ·口腔正畸分析系统开发 | 第55-56页 |
| ·制作安装文件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系统的功能实现 | 第57-71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软件使用说明 | 第57-69页 |
| ·病历管理系统使用 | 第60页 |
| ·牙模测量系统 | 第60-68页 |
| ·牙模分析系统 | 第68页 |
| ·退出系统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6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附录A: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76-77页 |
| 附录B:在读研究生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