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写作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经营方式的历史选择 | 第22-28页 |
·金融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概念 | 第22页 |
·混业经营的概念 | 第22页 |
·金融分业经营的概念 | 第22页 |
·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分业经营的内涵 | 第22-23页 |
·金融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23-26页 |
·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自然混业经营 | 第24页 |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之间严格的分业经营 | 第24-25页 |
·20世纪70年代至今向混业经营的快速回归 | 第25-26页 |
·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经营方式的历史选择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金融控股公司——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组织载体选择 | 第28-34页 |
·全能银行的界定 | 第28-29页 |
·A.Saunders and I.Walter(1994)对全能银行的定义 | 第28页 |
·西方国家流行的对全能银行的三种不同含义 | 第28-29页 |
·Joao A.C.Santos(1998)对全能银行的定义 | 第29页 |
·探索浅显的中国的全能银行界定 | 第29页 |
·金融控股公司界定 | 第29-30页 |
·巴塞尔1999年三会联合论坛对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定义 | 第29页 |
·欧盟2001年在欧盟指引当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 | 第29-30页 |
·探索浅显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界定 | 第30页 |
·金融控股公司——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组织载体选择 | 第30-34页 |
·混业经营两大载体的比较 | 第30-32页 |
·混业经营两大载体的选择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34-42页 |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 | 第34页 |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35-38页 |
·实施新监管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8-40页 |
·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模式 | 第38-40页 |
·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第40-42页 |
第五章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背景与过程 | 第42-59页 |
·K公司业务范围及公司架构 | 第42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组建背景 | 第42-45页 |
·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 | 第42-43页 |
·企业与个人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 第43页 |
·面对入世竞争的要求 | 第43页 |
·自身条件的成熟 | 第43-44页 |
·国内政策因素 | 第44-45页 |
·组建过程 | 第45-46页 |
·未来发展趋势 | 第46-47页 |
·网络资源整合 | 第46-47页 |
·上市融资计划 | 第47页 |
·金融交叉产品的开发 | 第47页 |
·重组后 K公司集团的组织结构 | 第47-48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的运作模式 | 第48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运作模式 | 第48-52页 |
·K公司实业银行 | 第48-49页 |
·K公司证券 | 第49-50页 |
·信诚保险 | 第50页 |
·长盛基金 | 第50-51页 |
·K公司嘉华银行 | 第51-52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交叉业务模式 | 第52-59页 |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关联与互动 | 第52-55页 |
·商业银行与保险业务的关联与互动 | 第55-57页 |
·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互动 | 第57-59页 |
第六章 K金融控股公司运作中的利益冲突协调和风险控制 | 第59-72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 | 第59-66页 |
·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利益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 第59-61页 |
·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 | 第61-63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定位 | 第63-66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 | 第66-68页 |
·系统风险 | 第66页 |
·内部“防火墙”失效风险 | 第66-67页 |
·财务风险 | 第67页 |
·内部关联交易风险 | 第67-68页 |
·K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 | 第68-72页 |
·风险控制 | 第68-69页 |
·资产控制 | 第69-72页 |
结束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