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名校问题的提出 | 第9-3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5-2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名校与学校文化的界说 | 第31-53页 |
一、名校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 第31-42页 |
(一) 名校的内涵 | 第31-39页 |
(二) 名校的基本属性 | 第39-42页 |
二、学校文化的界说 | 第42-50页 |
(一) 学校文化的概念 | 第43-48页 |
(二) 学校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 第48-49页 |
(三) 学校文化的功能和现代学校文化的主要特性 | 第49-50页 |
三、名校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名校缘何为名校 | 第53-74页 |
一、物质文化:“历史”和“底蕴”并存 | 第53-55页 |
二、行为文化:“保守”和“开放”兼具 | 第55-61页 |
三、制度文化:“卓然”和“个性”辉映 | 第61-66页 |
四、精神文化:以古典的心态涵养精神家园 | 第66-74页 |
第四章 学校如何发展为名校 | 第74-171页 |
一、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和发展战略 | 第75-87页 |
(一) 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 | 第75-80页 |
(二) 谋划学校文化发展战略 | 第80-87页 |
二、学校文化的实践主体建设 | 第87-119页 |
(一) 增强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 第87-97页 |
(二)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第97-109页 |
(三) 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 第109-119页 |
三、学校文化的中介客体建设 | 第119-147页 |
(一) 优化学校物质文化景观 | 第119-126页 |
(二) 改造学校制度文化 | 第126-132页 |
(三) 重建学校课程文化 | 第132-147页 |
四、学校文化的交往场建设 | 第147-171页 |
(一) “交往场”与教育中的交往 | 第147-150页 |
(二) “场”1:课堂生活的重建 | 第150-154页 |
(三) “场”2:“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三方互动 | 第154-164页 |
(四) “场”3:“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的三位一体 | 第164-171页 |
第五章 名校怎样继续成为名校 | 第171-197页 |
一、“生命周期”、“第二曲线”与学校自我更新 | 第171-178页 |
(一) 理论假设 | 第171-172页 |
(二) 若干启示 | 第172-174页 |
(三) 学校组织的自我更新 | 第174-178页 |
二、提升学校文化力 | 第178-183页 |
(一)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学校文化力 | 第178-180页 |
(二) 提升学校文化力的三种策略 | 第180-183页 |
三、改善学校文化道德领导 | 第183-197页 |
(一) 学校文化革新着力点的选择:道德领导 | 第184-189页 |
(二) 基于道德维度的领导再造 | 第189-197页 |
结语: 21世纪名校的使命友 | 第197-20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0-212页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2-214页 |
附录一: 且歌且行渐成名校——“新教育实验”与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的文化实践 | 第214-233页 |
一、思想的境界:一位教育智者的新教育之梦 | 第215-224页 |
(一) “盘点”:对世纪末中国教育的思考 | 第216-218页 |
(二) 践行:新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 第218-221页 |
(三) 收获:因成长而感悟 | 第221-224页 |
二、理想中追寻:对湖塘桥中心小学的文化解读 | 第224-233页 |
(一) 重构环境文化,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 | 第224-225页 |
(二) 重建践行文化,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场” | 第225-227页 |
(三) 重塑精神文化,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 | 第227-233页 |
附录二: 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项目简介及其指标体系 | 第233-243页 |
一、项目简介 | 第233-236页 |
二、三星级和四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指标体系 | 第236-243页 |
后记 | 第243-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