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言 | 第7-8页 |
一、西汉时期孔氏家学的概况略论 | 第8-11页 |
二、东汉的孔氏家学 | 第11-35页 |
(一) 东汉孔氏世系的排序 | 第12-19页 |
1、东汉孔氏世系考订 | 第12-18页 |
(1) 长子孔鲋一支在东汉的世系 | 第12-13页 |
(2) 中子孔腾一支在东汉的世系 | 第13-18页 |
(3) 小子孔树一支在东汉的世系 | 第18页 |
2、世系表 | 第18-19页 |
(二) 东汉时孔氏家族著名学者及其学术传承贡献 | 第19-33页 |
1、历代作为嫡系袭封的孔霸长子孔福一支 | 第20-24页 |
2、孔霸次子孔捷一支 | 第24-27页 |
3、小子孔光一支 | 第27页 |
4、孔安国后裔一支 | 第27-33页 |
5、学术贡献图表 | 第33页 |
(三) 孔氏家学的特点 | 第33-35页 |
1、学术传承不尽一致,各有千秋 | 第33-34页 |
2、学术性纯洁 | 第34页 |
3、治学范围和目的不同 | 第34-35页 |
三、《孔丛子》公案 | 第35-64页 |
(一) 《孔丛子》一书的内容与结构 | 第35页 |
(二) 《孔丛子》公案的形成 | 第35-40页 |
1、《孔丛子》公案问题的来龙去脉 | 第35-36页 |
2、前人的观点 | 第36-38页 |
3、今代学者的观点 | 第38页 |
4、我们的观点 | 第38-40页 |
(三) 今本《孔丛子》各篇的作者(编撰者)与成书时代 | 第40-54页 |
1、记孔子事迹材料的来源 | 第40-42页 |
2、记子思事迹材料的来源 | 第42-45页 |
3、记子高事迹材料的来源 | 第45-47页 |
4、记子顺事迹材料的来源 | 第47-48页 |
5、以上各篇材料的撰集者 | 第48-49页 |
6、《诘墨》篇的作者与成书时代 | 第49-51页 |
7、记孔鲋事迹材料的作者 | 第51-53页 |
8、《小尔雅》的作者 | 第53-54页 |
(四) 《连丛子·上》的各篇作者与成书时代 | 第54-61页 |
1、关于四赋二书的真伪及作者 | 第55-60页 |
2、《叙书》篇和《叙世》篇的作者 | 第60-61页 |
(五) 今本《孔丛子》的最后成书及作者 | 第61-63页 |
(六) 《孔丛子》表 | 第63-64页 |
四、东汉时期孔氏家学的学术贡献 | 第64-68页 |
(一) 东汉时期孔氏家学对古文经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64-65页 |
(二) 保存了大量文献,有助于推动伪书公案问题的解决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