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18-19页 |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评论 | 第21-40页 |
| ·关于企业进入壁垒的研究 | 第21-29页 |
| ·进入壁垒理论 | 第21-24页 |
| ·价格和非价格壁垒理论 | 第24-27页 |
| ·网络效应与竞争壁垒 | 第27-29页 |
| ·关于铁路性质的研究 | 第29-36页 |
| ·铁路的自然垄断性质 | 第30-31页 |
| ·铁路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31-34页 |
| ·铁路的网络经济属性 | 第34-36页 |
| ·关于我国铁路进入障碍的研究 | 第36-38页 |
| ·评论与总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铁路业引入外部资本的背景研究 | 第40-66页 |
| ·铁路业基本建设资金状况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 | 第40-46页 |
| ·铁路建设资金的供给 | 第40-44页 |
| ·铁路建设资金的需求 | 第44-46页 |
| ·我国铁路外部资本引入的历史状况 | 第46-54页 |
| ·传统的铁路投融资制度 | 第47-48页 |
| ·铁路投融资制度的改革与变迁 | 第48-53页 |
| ·我国铁路的产业结构研究: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视角 | 第53-54页 |
| ·国外铁路业引入外部资本的方式 | 第54-66页 |
| ·英国铁路的外部资本进入方式——公开出售 | 第54-56页 |
| ·法国铁路的外部资本进入方式——委托管理 | 第56-58页 |
| ·德国铁路的外部资本进入方式——政企分开 | 第58-59页 |
| ·日本铁路的外部资本进入方式——区域分割 | 第59-60页 |
| ·巴西铁路的外部资本进入方式——特许权经营 | 第60-61页 |
| ·印度铁路的外部资本进入方式——机构重组、多方筹资 | 第61-66页 |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行业外部资本进入的实证分析 | 第66-78页 |
| ·铁路行业的规模经济 | 第66-71页 |
| ·我国铁路行业的规模经济研究 | 第66-67页 |
| ·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67-69页 |
| ·计量结果 | 第69-70页 |
| ·合资铁路对铁路行业效率影响的讨论 | 第70-71页 |
| ·外部资本参建铁路运营状况的统计分析 | 第71-78页 |
| ·地方铁路与国铁的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 ·合资铁路与国铁的对比分析 | 第73-78页 |
| 第五章 外部资本进入壁垒的理论研究 | 第78-93页 |
| ·外部资本进入壁垒的理论研究——基于非价格歧视模型 | 第78-85页 |
| ·基本模型 | 第78-80页 |
| ·非价格歧视对国铁与合资铁路利润的影响 | 第80-82页 |
| ·路网规模对铁路系统运输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 ·非价格歧视对铁道部收益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总结 | 第84-85页 |
| ·案例分析——三茂铁路与金温铁路 | 第85-93页 |
| ·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三茂铁路 | 第86-89页 |
| ·我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 | 第89-9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93-99页 |
| ·结论 | 第93-95页 |
| ·政策建议 | 第95-98页 |
| ·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 后记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