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基于GIS的林草交错带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大渡河上游一个典型小流域日柯沟为例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1. 前言第10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25页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特点第10-13页
   ·影响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因素第13-20页
     ·自然因素第13-19页
       ·气候因子第14页
       ·火烧干扰第14-16页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16-19页
     ·人为干扰第19-20页
   ·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第20-25页
     ·主要技术手段——3S技术第20-21页
     ·主要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的数量方法第21-25页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第22-23页
       ·景观异质性指数第23-25页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5-34页
   ·研究意义第25-27页
   ·研究区概况第27-30页
   ·研究方法第30-34页
     ·技术路线第30页
     ·研究材料的准备和处理第30-31页
       ·主要研究材料第31页
       ·研究材料预处理第31页
       ·解译标志的确立和初步的解译工作第31页
       ·野外调查第31页
       ·景观植被图的制作第31页
     ·景观类型划分第31-33页
     ·定量分析方法第33-34页
       ·获得景观类型的特征值和指数第33-34页
       ·空间分析方法第3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4-59页
   ·景观格局的特点及变化情况分析第34-45页
     ·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及特点第34-35页
     ·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分析第35-45页
       ·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分析第35-36页
       ·景观指数的分析第36-45页
   ·景观的地形分布格局特点及变化情况分析第45-58页
     ·景观的地形分布格局特点第45-55页
       ·研究区地形分布特征第45-46页
       ·景观组分在高程上的分布特征第46-47页
       ·景观组分在坡向上的分布特征第47页
       ·景观组分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第47-55页
     ·景观组分在地形上的变化情况分析第55-58页
       ·景观组分在高程上的分布特征变化第55页
       ·景观组分在坡向上的分布特征变化第55-56页
       ·景观组分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变化第56-58页
   ·研究区景观格局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8-59页
     ·地形因素的影响第58页
     ·自然因素的影响第58页
     ·人为因素的影响第58-59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9-62页
   ·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总体特点第59-60页
   ·研究区景观类型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1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融合抗菌肽基因重组真核质粒的构建及抗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绩效测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