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模量Ev2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研究
| 1 绪论 | 第1-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几种常用的压实质量检测参数 | 第9-13页 |
| ·压实系数K | 第9-10页 |
| ·相对密度D_R | 第10页 |
| ·孔隙率 | 第10页 |
| ·CBR | 第10-12页 |
| ·地基系数K_(30) | 第12页 |
| ·动态变形模量E_(VD) | 第12-13页 |
| ·变形模量E_(V2)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 ·技术经济指标 | 第14页 |
| ·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 2 变形模量E_(V2) 测试仪器研制 | 第15-26页 |
| ·仪器工作原理及设计思路 | 第15-17页 |
| ·样机设计与试制 | 第17-24页 |
| ·加载装置 | 第18-19页 |
| ·承载装置 | 第19页 |
| ·荷载量测装置 | 第19-21页 |
| ·沉降量测装置 | 第21-24页 |
| ·机样室内性能试验 | 第24-26页 |
| 3 变形模量E_(V2)测试数据处理软件 | 第26-41页 |
| ·概述 | 第26-27页 |
| ·软件功能需求 | 第26页 |
| ·E_(V2) 试验数据介绍 | 第26-27页 |
| ·总体设计 | 第27-30页 |
| ·算法实现 | 第27-29页 |
| ·软件流程图 | 第29-30页 |
| ·软件环境 | 第30页 |
| ·程序设计 | 第30-40页 |
| ·界面设计 | 第30-31页 |
| ·程序模块设计 | 第31-40页 |
| ·异常处理 | 第40页 |
| ·输入非数字数据 | 第40页 |
| ·数据输入未完整 | 第40页 |
| ·输出文档未关闭 | 第40页 |
| ·设计总结 | 第40-41页 |
| ·关键技术问题 | 第40页 |
| ·软件性能 | 第40-41页 |
| 4 变形模量E_(V2) 检测方法 | 第41-51页 |
| ·基本规定 | 第41页 |
| ·试验适用范围 | 第41页 |
| ·试验场地及环境条件 | 第41页 |
| ·仪器设备 | 第41-43页 |
| ·承载板 | 第41页 |
| ·反力装置 | 第41页 |
| ·加载装置 | 第41-42页 |
| ·荷载量测装置 | 第42页 |
| ·沉降量测装置 | 第42-43页 |
| ·辅助工具 | 第43页 |
| ·标定 | 第43页 |
| ·试验要点 | 第43-45页 |
| ·试验前准备 | 第43页 |
| ·测试仪器安置 | 第43-44页 |
| ·预加载 | 第44页 |
| ·加载与卸载 | 第44页 |
| ·异常处理 | 第44-45页 |
| ·资料整理与计算 | 第45-48页 |
| ·承载板中心沉降量计算 | 第45-46页 |
| ·应力—沉降量曲线 | 第46页 |
| ·变形模量E_V计算 | 第46-47页 |
| ·试验结果汇总 | 第47-48页 |
| ·变形模量E_(V2) 检测示例 | 第48-49页 |
| ·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9-51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一:数据处理软件输出结果WORD 模板格式 | 第56-60页 |
| 附录二:数据处理软件输出结果样例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