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空间大地测量基准 | 第16-21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 ·全球参考框架(ITRF) | 第17-21页 |
| ·地球参考系的实现 | 第17-19页 |
| ·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和发展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GPS基准站时间序列分析 | 第21-42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GPS观测数据前期处理 | 第22-24页 |
| ·全球框架下的GP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 | 第24-27页 |
| ·GPS站位置时间序列参考框架的优选 | 第27-36页 |
| ·参考框架优选的目的 | 第27-28页 |
| ·区域参考基准的选取 | 第28页 |
| ·相似变换 | 第28-33页 |
| ·欧拉矢量变换 | 第33-36页 |
| ·全球、东部、本区参考系效果比较 | 第36-39页 |
| ·全球参考系与东部参考系对比 | 第36-37页 |
| ·相对稳定点的选取原则及本文所选区域参考系 | 第37-38页 |
| ·全球参考系与本文所选参考系对比 | 第38-39页 |
| ·GPS基准站基线长度时间序列分析 | 第39-42页 |
| ·GPS基准站观测到的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基线异常信息 | 第40页 |
| ·GPS基准站观测到的新疆伽师6.8级地震基线异常信息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不同空间尺度变形参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42-47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描述活动地块运动和变形的模型 | 第43-45页 |
| ·多边形变形参数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时间序列信息分离方法应用研究 | 第47-65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GPS基准站时间序列的付立叶周期图谱 | 第47-49页 |
| ·经验模态分解(EMD) | 第49-54页 |
| ·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简介 | 第50-51页 |
| ·端点效应的抑制 | 第51页 |
| ·GPS基准站观测数据(垂直向)的经验模态分析 | 第51-54页 |
| ·小波分析 | 第54-65页 |
| ·小波变换 | 第54-56页 |
| ·归一化 | 第56-57页 |
| ·GP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小波功率谱估计 | 第57-59页 |
| ·GPS基准站位置时间序列的多分辨率分析 | 第59-63页 |
| ·EMD与MRA之比较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例分析 | 第65-77页 |
| ·昆仑山8.1级地震地震前后区域变形特征 | 第65-66页 |
| ·地震孕育过程地壳运动微动态异常 | 第66-77页 |
| ·基于全球参考框架的GPS站位移时间序列变化 | 第66-67页 |
| ·中国西部GPS基准站位移时间序列变化 | 第67-68页 |
| ·德令哈基准站GPS位置时间序列的小波功率谱估计 | 第68-71页 |
| ·GPS基准站间距基线时间序列变化 | 第71-72页 |
| ·区域几何变形参数时间序列变化 | 第72-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7-80页 |
| ·论文的特点 | 第77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 ·论文的不足 | 第78-79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