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论文--熟语论文

英汉典故对比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6页
 第一节 典故的定义与理解第13-15页
  一、典故的定义第13-14页
  二、典故与典故性词语第14页
  三、事典与语典第14-15页
  四、旧典与新典第15页
 第二节 典故与熟语、谚语、成语之间的关系第15-17页
  一、典故与熟语第15-16页
  二、典故与谚语第16页
  三、典故与成语第16-17页
 第三节 国内外典故研究的发展状况第17-22页
  一、典故的收集与整理——词/辞典和书籍第18-19页
  二、典故的分析与研究——论文第19-21页
  三、国外典故的研究概述第21-22页
 第四节 英汉典故对比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22-24页
 第五节 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及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英汉典故形成的文化渊源第26-48页
 第一节 英语典故形成的文化渊源第26-37页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第26-30页
  二、希伯来文化与《圣经》第30-31页
  三、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文学概述第31-37页
 第二节 汉语典故形成的文化渊源第37-48页
  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第37-39页
  二、宗教文化第39-41页
  三、历代文学第41-45页
  四、历代典籍第45-48页
第三章 英汉典故的来源分析及类型划分第48-63页
 第一节 英汉典故的主要来源分析第48-51页
  一、汉语典故的来源分析第48-49页
  二、英语典故的来源分析第49-51页
 第二节 英汉典故的来源分类第51-54页
  一、神话类第51页
  二、宗教类第51-52页
  三、寓言童话类第52页
  四、历史故事或事件类第52-53页
  五、文学类第53页
  六、其它类型第53-54页
 第三节 英汉典故的门类划分第54-63页
  一、英、汉语中与人有关的典故第54-57页
  二、英、汉语中与事有关的典故第57-60页
  三、英、汉语中与物有关的典故第60-61页
  四、英、汉语中与理有关的典故第61-63页
第四章 英汉典故性词语形成的理据性第63-85页
 第一节 词语理据性的认知及其分类第63-66页
  一、对理据性的理解第63-64页
  二、词语理据性的种类第64-66页
  三、典故性词语的认知理据第66页
 第二节 神话类典故的认知理据第66-70页
  一、神话典故的认知背景第66-67页
  二、神话典故的认知理据第67-70页
 第三节 寓言童话类典故的认知理据第70-72页
 第四节 宗教类典故的认知理据第72-75页
  一、《圣经》典故第72-74页
  二、佛教典故第74-75页
 第五节 历史类典故的认知理据第75-78页
  一、汉语中的历史典故第75-76页
  二、英语中的历史典故第76-78页
 第六节 文学类典故的认知理据第78-82页
  一、事典第78-80页
  二、语典第80-82页
 第七节 其他类型典故的认知理据第82-85页
  一、体育方面第82-83页
  二、谚语方面第83页
  三、民俗风情第83-85页
第五章 英汉典故的隐喻性对比第85-108页
 第一节 典故的隐喻性第85-87页
  一、认知与隐喻理论第85-86页
  二、典故的隐喻性第86-87页
 第二节 英、汉语中对应的典故第87-100页
  一、英、汉语中同源对应的典故第87-91页
  二、英汉非同源对应的典故第91-100页
 第三节 英汉非对应的典故第100-108页
  一、字面意义相同或相近、喻义不同的典故第100-102页
  二、英汉无对应的典故第102-108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8-115页
 第一节 英汉典故的共性与差异第108-112页
  一、英汉典故之间的共性第108-110页
  二、英汉典故之间存在的差异第110-112页
 第二节 英汉典故的互译第112-115页
  一、直译与意译第112-113页
  二、归化与异化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2页
附录第122-137页
后记第137-138页
作者声明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
下一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