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

绪论 对象与方法第1-13页
一、欧美电影的放映与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焦虑第13-30页
 (一) 欧美电影的放映第13-20页
 (二) 认同焦虑: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形象第20-24页
 (三) 国体观念与电影的中国身分第24-30页
二、初始的模仿与选择第30-55页
 (一) 侦探-爱情-喜剧:三个片种的试制第30-42页
  a.侦探片第30-34页
  b.爱情片第34-38页
  C.喜剧片第38-42页
 (二) “商务”、“上海影戏”与“明星”:鼎足之势与中西选择第42-55页
  a.“商务”早期长故事片的风格第43-47页
  b.“上海影戏”的童星影片第47-50页
  c.“明星”的“华式”风格第50-55页
三、“明星”个案:民族意识与融冶中西文化第55-73页
 (一) 郑正秋第56-61页
 (二) 包天笑第61-66页
 (三) 洪深第66-73页
四、“欧化”:民族认同的缺失第73-93页
 (一) “问题剧”与知识分子电影第74-82页
 (二) “拿来主义”:备受诟病的“大中华百合”第82-93页
五、古装-神怪-武侠片:传统叙事与民族认同第93-110页
 (一) 古装-神怪片第96-102页
 (二) 武侠-神怪片第102-110页
结语第110-11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12-114页
鸣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收养制度的变迁
下一篇:英汉典故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