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前言 | 第15-23页 |
第一章 复方黄芩颗粒剂的制备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23-30页 |
1 材料 | 第23页 |
2 色谱条件 | 第23-24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24-28页 |
·复方黄芩颗粒剂的制备 | 第24页 |
·复方黄芩颗粒剂含量测定 | 第24-28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24-25页 |
·方法性能考察 | 第25-26页 |
·样品分析 | 第26-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复方黄芩颗粒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0-38页 |
1 材料 | 第30页 |
·试剂 | 第30页 |
·试验动物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3页 |
·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31页 |
·色谱图 | 第31-32页 |
·标准曲线和线形范围 | 第32页 |
·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 第32页 |
·药代试验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35页 |
·绿原酸、黄芩苷的色谱行为 | 第33页 |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和最低检测限 | 第33页 |
·回收率与方法精密度 | 第33-34页 |
·血药浓度 | 第34页 |
·C-T曲线 | 第34-35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35页 |
4 讨论 | 第35-36页 |
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复方黄芩颗粒剂的药效学研究 | 第38-61页 |
试验一 复方黄芩颗粒剂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第38-44页 |
1 材料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0页 |
·制备各种菌液 | 第38页 |
·两种中药原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二倍稀释法 | 第39页 |
·管碟法测抑菌圈 | 第39-40页 |
·用平板法测定最小的杀菌浓度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5 小结 | 第43-44页 |
试验二 复方黄芩颗粒剂对小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44-49页 |
1 材料 | 第44页 |
·动物、药品及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45页 |
·动物的分组和给药 | 第44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4页 |
·样品分析原理与测定 | 第44-45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试验三 复方黄芩颗粒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第49-61页 |
1 材料 | 第49-51页 |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药物及实验分组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50-51页 |
2 方法 | 第51-52页 |
·对小鼠免疫脏器影响 | 第51页 |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的测定 | 第51页 |
·淋巴转化实验 | 第51-52页 |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第52页 |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 | 第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对小鼠免疫器脏器质量测定 | 第52-53页 |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的测定 | 第53-54页 |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第54-56页 |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第56-57页 |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5 小结 | 第60-61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页 |
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