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纪检监察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化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导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辨析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 第13-14页 |
| 一、纪检监察证据的概念 | 第13页 |
| 二、纪检监察证据的种类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异同 | 第14-15页 |
| 一、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区别 | 第14-15页 |
| 二、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共同点 | 第15页 |
| 第三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收集 | 第15-17页 |
| 一、证据收集的方式 | 第15-16页 |
| 二、证据收集的程序和要求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纪检监察证据与非法证据 | 第17-18页 |
| 第五节 纪检监察证据与传闻证据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19-23页 |
| 第一节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可行性 | 第19-21页 |
| 一、证据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证据转化的可行性 | 第19-20页 |
| 二、证明对象一致性决定了证据转化的可行性 | 第20页 |
| 三、证据转化是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的 | 第20-21页 |
| 四、证据转化是与我国自首刑事政策相一致的 | 第21页 |
|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 一、证据的转化是基于追究刑事责任的需要 | 第21页 |
| 二、证据的转化是基于证据本身不可再生性的需要 | 第21-22页 |
| 三、转据的转化是基于防止翻供固定事实的需要 | 第22页 |
| 四、证据的转化是基于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限制性因素之分析 | 第23-31页 |
| 第一节 法律依据的缺位 | 第23页 |
|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与法律具体规定的冲突 | 第23-27页 |
| 一、证据收集主体的冲突 | 第23-25页 |
| 二、伪证责任告知制度的冲突 | 第25-26页 |
| 三、获得律师辩护权的冲突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两规”、“两指”措施与保障人权的冲突 | 第27-29页 |
| 第四节 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水平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规则的构建 | 第31-44页 |
| 第一节 构建证据纪检监察转化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 一、证据转化的一般要求 | 第32-33页 |
| 二、证据转化规则的价值平衡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规则 | 第34-37页 |
| 一、全面转化规则 | 第34-35页 |
| 二、最佳证据规则 | 第35-36页 |
| 三、非法纪检监察证据排除原则 | 第36-37页 |
| 四、自由裁量规则 | 第37页 |
| 第三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采信和排除 | 第37-44页 |
| 一、实物证据的采信和排除 | 第37-40页 |
| 二、言词证据的采信和排除 | 第40-41页 |
| 三、鉴定结论的采信和排除 | 第41-42页 |
| 四、证据转化的特殊情形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条件和程序 | 第44-47页 |
| 第一节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条件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的程序 | 第45-47页 |
| 一、指定承办人员 | 第45页 |
| 二、逐一鉴别 | 第45页 |
| 三、辨认和询问、讯问 | 第45-46页 |
| 四、综合分析 | 第46页 |
| 五、补充调查取证 | 第46页 |
| 六、决定是否立案 | 第46页 |
| 七、处理结果的告知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