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分析与检验论文

神东煤显微组分及加氢液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第10-21页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发展概况第12页
   ·煤直接液化反应机理第12-13页
   ·煤液化性能的煤岩学研究现状第13-19页
     ·煤中有机组分的液化性能第13-16页
     ·煤化程度与液化性能的关系第16-17页
     ·煤中的矿物对液化性能的影响第17页
     ·预测液化性能的煤岩学方法及统计分析法第17-19页
   ·煤液化性能的其它研究现状第19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第19-21页
第二章 样品的准备与分析第21-32页
   ·样品的采取与制备第21页
   ·样品的煤岩特征第21-24页
     ·显微组分组成第21-22页
     ·煤岩类型第22-23页
     ·反射率第23-24页
     ·手选丝炭与手选暗煤对比分析第24页
   ·样品的煤质特征第24-27页
     ·灰分与硫分第24页
     ·挥发分第24-25页
     ·碳和氢第25-26页
     ·氮第26-27页
   ·样品的结构特征第27-30页
     ·H/C与O/C原子比第27-28页
     ·芳碳率及平均缩合环数第28-29页
     ·煤中的氧及含氧官能团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液化性能的评价方法第32-38页
   ·液化性能评价方法简介第32页
   ·煤直接液化影响因素第32-33页
     ·原料煤第32页
     ·溶剂第32-33页
     ·催化剂第33页
     ·温度与压力第33页
   ·试验装置、原料与条件第33-34页
     ·仪器与装置第33页
     ·试验原料第33-34页
     ·试验条件第34页
   ·高压釜试验程序第34页
   ·液化产物分析第34-35页
   ·试验结果计算第35-38页
第四章 显微组分液化性能第38-55页
   ·液化反应温度第38-41页
     ·反应温度对液化反应的影响第38页
     ·试验样品的液化反应温度第38-41页
   ·氢气消耗与气体反应产物第41-43页
     ·氢耗率与气产率的关系第41页
     ·气体反应产物第41-43页
     ·氧脱除规律第43页
   ·液化性能综合评价第43-48页
     ·液化性能与煤岩、煤质、结构参数的关系第43-46页
     ·低惰质组含量煤的液化性能第46页
     ·高惰质组含量煤的液化性能第46-47页
     ·手选丝炭与手选暗煤液化性能对比分析第47页
     ·“纯”显微组分的液化性能第47-48页
   ·液化反应“过渡组分”的确定第48-52页
   ·协同作用探讨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显微组分液化性能残渣岩石学评价第55-62页
   ·试验方法第55页
   ·液化用煤基本性质第55-56页
   ·液化残渣基本性质第56页
   ·液化残渣的光学显微特征及显微组分液化性能评价第56-58页
   ·液化残渣分类方案探讨与显微组分液化性能评价第58-60页
   ·液化残渣再液化潜力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5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62-63页
   ·本文主要特色及创新点第63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工作建议第63-6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Ⅰ 试验样品全煤岩组分最大反射率分布图谱第68-73页
附录Ⅱ 图版及图版说明第73-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扁桃泛素降解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