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27页 |
一、自交不亲和性概述 | 第7-14页 |
1.自交不亲和 | 第7-8页 |
2.自交不亲和与S-基因 | 第8-10页 |
3.S-RNase与SLF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 | 第10-12页 |
4.SLF/SFB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可能的作用 | 第12-14页 |
二、泛素降解途径及其与自交不亲和的关系 | 第14-17页 |
三、RACE技术简介 | 第17-18页 |
四、酵母双杂交技术简介 | 第18-25页 |
1.酵母双杂交体系的原理及应用 | 第19-20页 |
2.酵母双杂交体系的缺陷 | 第20-21页 |
3.酵母双杂交体系的新发展 | 第21-23页 |
4.本实验所采用的双杂交体系 | 第23-25页 |
五、本实验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研究内容 | 第25页 |
2.主要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5页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准备 | 第27-2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9-45页 |
(一)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29-36页 |
1.TE-3D法提取植物总RNA | 第29-30页 |
2.cDNA的扩增 | 第30页 |
3.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0-31页 |
4.目的片段的凝胶回收 | 第31-32页 |
5.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 第32页 |
6.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页 |
7.重组质粒向宿主菌的转化 | 第32-33页 |
8.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33页 |
9.质粒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10.目的基因的测序 | 第34页 |
11.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 | 第34-36页 |
12.RACE产物的克隆测序 | 第36页 |
(二) 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6-37页 |
1.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36页 |
2.RT-PCR | 第36-37页 |
(三) SLF和S-RNase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酵母双杂交试验 | 第37-45页 |
1.目的基因CDS的克隆 | 第37-38页 |
2.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3.制备酵母宿主菌 | 第39-40页 |
4.酵母的转化 | 第40-43页 |
5.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5-64页 |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5-57页 |
1.SL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5-48页 |
2.S-RNas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3.泛素激活酶(E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53页 |
4.泛素结合酶(E2)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5.泛素连接酶(E3)—cull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6.泛素连接酶(E3)—Skp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二、目的基因在扁桃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第57-58页 |
1.RNA的提取及质量的检测 | 第57页 |
2.RT-PCR分析 | 第57-58页 |
三、PdSLF基因功能的验证——酵母双杂交试验 | 第58-64页 |
1.目的基因PdSLF与PdSm基因的克隆 | 第58-59页 |
2.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9页 |
3.酵母宿主菌标记表型的验证 | 第59-60页 |
4.评价对照平板及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共转化效率 | 第60-62页 |
5.PdSLFl与PdSm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62-63页 |
6.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4-68页 |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64-65页 |
1.引物的设计 | 第64-65页 |
2.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5页 |
二、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5-66页 |
三、PdSLF与PdSm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6-68页 |
1.本实验采用双杂交体系的优越性 | 第66-67页 |
2.酵母的培养条件 | 第67页 |
3.PdSLF与PdSm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一、小结 | 第68页 |
二、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