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交往方式变迁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 交往方式变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交往方式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4-24页 |
一、交往方式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一) 马克思的交往方式理论 | 第14页 |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第14-15页 |
二、交往方式变迁内涵 | 第15-17页 |
(一) 交往观念的变化 | 第15-16页 |
(二) 交往手段的变革 | 第16页 |
(三) 交往方式的变迁 | 第16-17页 |
三、交往方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 | 第17-2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方式的作用 | 第17-18页 |
(二) 交往方式阶段差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20页 |
(三) 交往方式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交往方式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一、大学生交往方式问卷调查 | 第24-28页 |
(一) 问卷调查情况介绍 | 第24-25页 |
(二) 大学生交往方式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二、大学生交往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一) 大学生个体因素 | 第28-29页 |
(二)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 第32-45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化 | 第32-37页 |
(一) 生命价值教育 | 第33-34页 |
(二) 主流价值观教育 | 第34-36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 | 第36-37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路径探索 | 第37-40页 |
(一) 教育形式的转换:“单向式”到“交互式” | 第38页 |
(二) 教育过程的转换:“对象性”到“对话式” | 第38-40页 |
(三)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转换:“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第40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转变 | 第40-45页 |
(一) 辩论法 | 第41-42页 |
(二) 隐性教育法 | 第42页 |
(三) 体验式教学法 | 第42-43页 |
(四) 网络交流法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附件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