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产业投资基金概述 | 第10-22页 |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0-13页 |
1. 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 | 第10-11页 |
2. 产业投资基金的特点 | 第11-13页 |
(二) 产业投资基金的要素组成 | 第13-15页 |
1. 产业投资基金资金 | 第13-14页 |
2. 产业投资基金中的“人”的因素 | 第14页 |
3. 投资目的 | 第14页 |
4. 投资期限 | 第14页 |
5. 投资对象 | 第14页 |
6. 投资方式 | 第14-15页 |
(三) 产业投资基金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5-18页 |
1. 产业投资基金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动力 | 第16-17页 |
3. 影响产业投资基金的制度因素 | 第17-18页 |
(四) 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意义 | 第18-22页 |
1.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 第18-19页 |
2.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 第19页 |
3. 产业投资基金是改善中国投融资结构的现实需要 | 第19-20页 |
4.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第20页 |
5.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启动 | 第20-21页 |
6.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 第21-22页 |
二、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状况及模式比较 | 第22-31页 |
(一)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状况 | 第22-26页 |
1. 美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2. 日本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3. 欧洲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二) 各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26-31页 |
1. 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比较 | 第26-27页 |
2. 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的比较 | 第27-28页 |
3.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投资方式的比较 | 第28-29页 |
4. 政府扶持与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效果的比较 | 第29-31页 |
三、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31-41页 |
(一)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状况 | 第31-39页 |
1.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沿革与理论探讨 | 第31-32页 |
2.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实践探索 | 第32-39页 |
(二)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9-41页 |
1. 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 | 第39页 |
2. 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第39-40页 |
3. 产业投资基金发起和设立的问题 | 第40页 |
4. 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 | 第40页 |
5. 目前我国尚缺乏高素质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才 | 第40-41页 |
四、创建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 | 第41-47页 |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 | 第41-42页 |
(二) 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方式与资金来源 | 第42页 |
(三) 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第42-43页 |
(四) 基金规模 | 第43-44页 |
(五)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 第44页 |
1. 高新技术产业 | 第44页 |
2. 基础设施 | 第44页 |
3. 国有企业 | 第44页 |
4. 民营企业 | 第44页 |
(六) 产业投资基金的外部环境要求 | 第44-47页 |
1. 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 第44-45页 |
2. 创造足够规模和容量的退出渠道 | 第45-46页 |
3. 建立统一与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 第46页 |
4. 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1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