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非专利技术出资的理论研究 | 第14-27页 |
第一节 作为出资的非专利技术的立法用词变化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国外非专利技术出资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我国非专利技术出资的构成要求 | 第17-27页 |
一、 非专利技术出资的主体要件 | 第19-22页 |
二、 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客体要件 | 第22-25页 |
三、 非专利技术出资的程序要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完善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 第27-35页 |
第一节 非专利技术出资与资本制度变化的契合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非专利技术出资与现代企业资本化的契合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非专利技术出资是公司人合性的合理需求 | 第29-31页 |
第四节 非专利技术发展的需求 | 第31-33页 |
一、 体育领域 | 第32页 |
二、 医疗卫生领域 | 第32-33页 |
第五节 公司法风险分担责任原则转变的需要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非专利技术出资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5-44页 |
第一节 非专利技术范围确定的不统一 | 第35-37页 |
一、 各地工商机关的态度不同 | 第35-36页 |
二、 中国证监会往往要求非专利技术必须符合高新技术领域 | 第36-37页 |
三、 出资人对非专利技术的误解 | 第37页 |
第二节 非专利技术的私力保护欠缺 | 第37-39页 |
一、 商业秘密泄露频繁发生 | 第37-38页 |
二、 权利人对技术成果的价值性缺乏认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非专利技术出资中评估验资机制的欠缺 | 第39-44页 |
一、 评估制度的缺陷 | 第39-41页 |
二、 验资制度存在的漏洞 | 第41-43页 |
三、 非专利技术的特质给评估验资带来难度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非专利技术出资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44-57页 |
第一节 规范非专利技术出资登记行为 | 第44-48页 |
一、 理清“四方”权利义务 | 第45-46页 |
二、 加强“三书”的审核 | 第46-48页 |
三、 提交文件的规范化 | 第48页 |
第二节 变态设立事项的规范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评估验资程序的完善 | 第50-53页 |
一、 评估中协商机制的完善 | 第50-51页 |
二、 验资制度的修正 | 第51-53页 |
三、 评估验资机构的责任承担 | 第53页 |
第四节 损害非专利技术出资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53-57页 |
一、 风险承担的机制 | 第53-55页 |
二、 瑕疵担保责任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