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绪论 | 第6-47页 |
1.1 引言 | 第6-10页 |
1.2 内燃机油和基础油的发展趋势 | 第10-30页 |
1.2.1 内燃机的工作特点 | 第10页 |
1.2.2 内燃机油的基本性能 | 第10-12页 |
1.2.3 内燃机油的发展过程 | 第12-17页 |
1.2.4 柴油机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30页 |
1.3 对添加剂发展的认识 | 第30-41页 |
1.3.1 添加剂性能及基本要求 | 第30页 |
1.3.2 石油添加剂分类标准 | 第30-41页 |
1.3.2.1 国内石油添加剂的分类 | 第30-31页 |
1.3.2.2 国外添加剂的发展情况 | 第31-34页 |
1.3.2.3 国内添加剂的发展情况 | 第34-37页 |
1.3.2.4 环境保护对基础油和添加剂的影响 | 第37-39页 |
1.3.2.5 环境和法规将使一些添加剂在可生物降解液中受到限制或禁用 | 第39-4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5页 |
1.4.1 概述 | 第41-4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2. 对基础油的认识和选择 | 第47-73页 |
2.1 多燃料多级环保内燃机的技术要求 | 第47-49页 |
2.2 影响发动机油性能的基础油特点 | 第49-53页 |
2.2.1 基础油中烃类的特性 | 第49-50页 |
2.2.2 基础油对发动机油使用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2.3 基础油的选择 | 第53页 |
2.4 目前使用的加氢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工艺 | 第53-56页 |
2.4.1 润滑油的生产 | 第53-55页 |
2.4.2 润滑油加氢技术 | 第55-56页 |
2.5 润滑油加氢脱蜡技术 | 第56-60页 |
2.5.1 加氢脱蜡工艺特点 | 第56-57页 |
2.5.2 国外加氢脱蜡工艺 | 第57-58页 |
2.5.3 MOBIL蜡异构化技术(MWI) | 第58页 |
2.5.4 工业应用 | 第58-60页 |
2.6 某厂的润滑油加氢处理工艺 | 第60-72页 |
2.6.1 加氢处理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及反应机理 | 第61-66页 |
2.6.2 某厂加氢处理工艺的具体操作条件 | 第66-67页 |
2.6.3 茶油精制的生产工艺 | 第67-71页 |
2.6.4 基础油成份组成的选择 | 第71-7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3. 相关添加剂的认知和选择 | 第73-97页 |
3.1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 第73-78页 |
3.2 抗氧剂的选择 | 第78-80页 |
3.3 降凝剂的选择 | 第80-82页 |
3.4 抗氧抗腐剂的选择 | 第82-85页 |
3.5 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 第85-96页 |
3.5.1 无灰分散剂(丁二酰亚胺)的选择 | 第86-96页 |
3.6 研制油的节能效果 | 第9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4. 研制油的测示和生产 | 第97-117页 |
4.1 研制油的实车使用实验 | 第97-106页 |
4.1.1 试验条件 | 第97页 |
4.1.2 试验过程 | 第97-98页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8-101页 |
4.1.4 研制油的换油期 | 第101-106页 |
4.2 研制油品的性能分析结果对比 | 第106-109页 |
4.3 研制油的工业化生产(调合工艺) | 第109-110页 |
4.4 研制油的主要调合工艺 | 第110-111页 |
4.5 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调合质量的原因 | 第111-114页 |
4.6 某厂工业化生产的管道调合工艺 | 第114-11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