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营造
| 1 绪论 | 第1-12页 |
|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9页 |
| ·框架体系 | 第9-12页 |
| 2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解析 | 第12-24页 |
| ·庭院空间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6页 |
| ·空间 | 第12页 |
| ·庭院空间的概念 | 第12-13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 ·庭院空间的源流 | 第13-16页 |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概述 | 第16-24页 |
| ·大学校园与庭院空间的历史渊源 | 第16-18页 |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功能作用 | 第18-20页 |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特征 | 第20-21页 |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布局形式 | 第21-22页 |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基本类型 | 第22-24页 |
| 3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设计原则及相关理论 | 第24-32页 |
| ·设计原则 | 第24-26页 |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4-25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25页 |
| ·可达性原则 | 第25页 |
| ·表达特定文化气息的原则 | 第25页 |
| ·生态的原则 | 第25-26页 |
| ·相关的设计理论 | 第26-28页 |
|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26-27页 |
|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理论 | 第27页 |
| ·边界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 ·传统园林庭院艺术的启示 | 第28-32页 |
| ·中国私家园林中的庭院空间 | 第28-30页 |
| ·抽象的艺术-日本禅宗枯山水庭院 | 第30页 |
| ·西方园林中规则式庭院 | 第30-32页 |
| 4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32-52页 |
| ·设计要素的处理 | 第32-34页 |
| ·比例与尺度 | 第32-33页 |
| ·色彩与质感 | 第33-34页 |
| ·空间组织 | 第34-42页 |
| ·空间的分隔 | 第34-36页 |
| ·空间的渗透 | 第36-38页 |
| ·空间的围合 | 第38-39页 |
| ·空间序列的生成 | 第39-40页 |
| ·空间的艺术处理 | 第40-42页 |
| ·实体要素的设计 | 第42-52页 |
| ·硬质要素 | 第42-47页 |
| ·软质要素 | 第47-52页 |
| 5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设计及实例分析 | 第52-72页 |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 ·不同建筑类型对庭院设计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开口以及人流对设计的影响 | 第54-55页 |
| ·阴影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交往空间的营造 | 第56-58页 |
| ·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分析 | 第56-57页 |
| ·适宜的距离 | 第57页 |
| ·交往空间的设计 | 第57-58页 |
| ·特定历史、文化气息的表达 | 第58-60页 |
| ·历史文脉的留存 | 第58-59页 |
| ·文化气息的创造 | 第59-60页 |
| ·设计与实例分析 | 第60-72页 |
| ·广场型庭院空间的设计及实例分析 | 第60-65页 |
| ·单元型庭院空间的设计及实例分析 | 第65-72页 |
| 结语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 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