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31页 |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 第11-19页 |
·考察中国古代技术观的新路径 | 第11-12页 |
·有关"诗意的技术"的哲学思考 | 第12-17页 |
·对当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启示 | 第17-1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国内外有关技术观的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技术解释学的视角与方法 | 第25-26页 |
·技术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26-27页 |
·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28-3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2 有机自然主义的技术发生论 | 第31-53页 |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的技术 | 第32-39页 |
·技术与世界的起源 | 第32-34页 |
·技术与人类的诞生 | 第34-36页 |
·技术对自然面貌的塑造 | 第36-39页 |
·中国古代造物神话中的技术 | 第39-46页 |
·技术发明的制器尚象 | 第39-42页 |
·技术发明主体的神圣化 | 第42-44页 |
·造物活动的天人交感 | 第44-46页 |
·中国古代诗意技术的滥觞 | 第46-53页 |
·浑沌之死的意蕴 | 第47-48页 |
·技术真善美的统一 | 第48-50页 |
·从技能到技艺 | 第50-53页 |
3 "由技入道"的技术本质论 | 第53-75页 |
·赞助天地化育的技术 | 第54-60页 |
·取法自然 | 第54-56页 |
·巧夺天工 | 第56-58页 |
·制天命而用之 | 第58-60页 |
·身心和谐的技术 | 第60-68页 |
·意会而难言的技术知识 | 第60-63页 |
·心领神会的技术操作 | 第63-65页 |
·技术与养生 | 第65-66页 |
·技术相关要素的和谐 | 第66-68页 |
·推崇工巧的技术 | 第68-75页 |
·能工巧匠形象的艺术加工 | 第68-70页 |
·重技巧轻工具的技术观 | 第70-71页 |
·对待工具的矛盾心态 | 第71-75页 |
4 "经世致用"的技术价值观 | 第75-96页 |
·技术活动的实用导向 | 第76-84页 |
·对实用技术的赞美 | 第76-79页 |
·技术标准的实用倾向 | 第79-82页 |
·实用理性导致的技术"异化" | 第82-84页 |
·技术活动的经世功能 | 第84-91页 |
·维系社会稳定 | 第84-86页 |
·体现"天人合一 | 第86-89页 |
·技术与礼制 | 第89-91页 |
·技术活动的文化内涵 | 第91-96页 |
·技术产品的文化品位 | 第91-93页 |
·技术的审美与教化 | 第93-96页 |
5 "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观 | 第96-119页 |
·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 | 第96-104页 |
·文学作品中的名医良工 | 第97-100页 |
·技术产品的善恶之辨 | 第100-102页 |
·品牌的培育与弘扬 | 第102-104页 |
·技术活动的生态伦理意识 | 第104-109页 |
·民胞物与的生态观 | 第104-107页 |
·生态失衡的因果观 | 第107-109页 |
·技术活动的社会伦理意识 | 第109-119页 |
·技术活动中的"抑奢" | 第110-112页 |
·对"奇技淫巧"的批判 | 第112-115页 |
·技术活动中的"重义轻利" | 第115-119页 |
结论 | 第119-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