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15-25页 |
·实践哲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15-18页 |
·工程哲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18-20页 |
·工程伦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20-2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6-29页 |
2 理论背景与概念解析 | 第29-56页 |
·工程伦理学研究的现代思想资源 | 第29-39页 |
·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论意义 | 第29-32页 |
·实践哲学的思想背景 | 第32-36页 |
·商谈伦理学对于工程伦理研究的价值 | 第36-39页 |
·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对工程伦理学的影响 | 第39-47页 |
·现代工程技术评价导向的影响 | 第40-43页 |
·现代工程技术决策模式的影响 | 第43-45页 |
·现代工程技术风险治理的影响 | 第45-47页 |
·实践有效性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概念 | 第47-56页 |
·工程伦理学的解释及其有效性 | 第47-49页 |
·工程伦理学的操作及其有效性 | 第49-51页 |
·工程伦理学的对话及其有效性 | 第51-53页 |
·工程伦理学的实践有效性理论模型 | 第53-56页 |
3 工程伦理学中的解释维度 | 第56-93页 |
·工程伦理学中解释的要素分析 | 第56-63页 |
·工程伦理学中解释的主体 | 第56-57页 |
·工程伦理学中解释的内容 | 第57-60页 |
·工程伦理学中解释的语境 | 第60-63页 |
·工程伦理学中解释的模式 | 第63-72页 |
·"职业视角"的解释模式 | 第63-65页 |
·"社会视角"的解释模式 | 第65-69页 |
·"适中"的解释模式 | 第69-72页 |
·工程伦理学中解释的方法 | 第72-84页 |
·解释"文本"的准备 | 第72-74页 |
·解释"文本"的处理 | 第74-78页 |
·解释的优化 | 第78-80页 |
·解释的评价 | 第80-84页 |
·案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的多重视角解释 | 第84-93页 |
·工程伦理学的经典案例: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 | 第84-85页 |
·"职业视角"的解释:职业语境下的个体道德决策 | 第85-87页 |
·"社会视角"的解释:组织文化与社会语境下的工程实践伦理 | 第87-90页 |
·"适中"的解释:在"职业视角"与"社会视角"之间 | 第90-93页 |
4 工程伦理学中的操作维度 | 第93-131页 |
·工程伦理学中操作的意义 | 第93-101页 |
·"游隐喻"视野下的工程实践与工程伦理实践 | 第93-95页 |
·从"科林格里奇控制困境"看"中游"的操作意义 | 第95-98页 |
·基于"中游"的"操作":科学实践哲学的"介入主义"视角 | 第98-101页 |
·工程伦理学中操作的模式 | 第101-111页 |
·基于道德规范的操作 | 第101-104页 |
·道德直觉引导下的操作 | 第104-108页 |
·追求道德物化的操作 | 第108-111页 |
·工程伦理学中操作的方法 | 第111-125页 |
·操作必要条件的设定 | 第111-114页 |
·操作的程序 | 第114-121页 |
·操作的评价 | 第121-125页 |
·案例:华盛顿大学的"价值敏感设计项目" | 第125-131页 |
·巴特亚·弗里德曼的价值敏感设计实验室 | 第125-126页 |
·价值敏感设计的基本特点:工程伦理学操作视角的反思 | 第126-127页 |
·三重方法论:工程实践"伦理操作"的实现 | 第127-128页 |
·价值敏感设计的案例:网络浏览器中的Cookies与知情同意 | 第128-131页 |
5 工程伦理学中的对话维度 | 第131-166页 |
·工程伦理学中对话的必要性 | 第131-137页 |
·解释、操作与商谈 | 第131-132页 |
·工程伦理学对话的价值 | 第132-134页 |
·工程伦理学对话何以可能 | 第134-137页 |
·工程伦理学中对话的模式 | 第137-144页 |
·职业层面的对话 | 第137-139页 |
·舆论层面的对话 | 第139-141页 |
·制度层面的对话 | 第141-144页 |
·工程伦理学中对话的方法 | 第144-156页 |
·建构对话的平台与规则 | 第144-147页 |
·对话的程序 | 第147-152页 |
·获得共识与对话评价 | 第152-156页 |
·案例:科罗拉多燃料电池研究中心的"苏格拉底对话" | 第156-166页 |
·对话的实践语境:利益相关者网络视角 | 第156-158页 |
·如何在对话中建构真正优质的工程:CFCC中的三种对话模式 | 第158-161页 |
·实验室中的"苏格拉底":嵌入式伦理学家 | 第161-166页 |
6 实践有效性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研究展望 | 第166-174页 |
·实践有效性视角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 第166-169页 |
·实践有效性视角的价值 | 第166-168页 |
·实践有效性视角的发展前景 | 第168-169页 |
·实践有效性视角对中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的启示 | 第169-172页 |
·对工程伦理决策的启示 | 第169-170页 |
·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启示 | 第170-171页 |
·对工程伦理对话的启示 | 第171-172页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72-174页 |
·实践有效性模型的完善与系统化 | 第172页 |
·实践有效性模型的跨学科探索 | 第172-173页 |
·实践有效性研究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及注释 | 第174-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86-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作者简介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