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NWORKS技术的高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引言 | 第8页 |
·电力线载波通信历史与现状 | 第8-9页 |
·目前的研究应用热点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课题意义 | 第1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技术基础及载波通道特性 | 第15-35页 |
·引言 | 第15页 |
·有关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标准 | 第15页 |
·LONWORKS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第15-16页 |
·LONWORKS技术 | 第16-19页 |
·神经元芯片 | 第16-18页 |
·存储结构 | 第18-19页 |
·Neuron芯片几个关键特性 | 第19-21页 |
·Neuron芯片通信端口 | 第19-20页 |
·Neuron芯片的外复位 | 第20-21页 |
·Neuron C的特性 | 第21-23页 |
·Neuron C的几个重要概念 | 第21-22页 |
·when语句 | 第22页 |
·调度程序 | 第22-23页 |
·高压移植方案 | 第23-25页 |
·高压电力线高频通道分析 | 第25-28页 |
·建立线路高频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高频等效电路 | 第27-28页 |
·电力线载波通道特性 | 第28-35页 |
·噪声 | 第28-29页 |
·时变特性 | 第29页 |
·高频通道的几个子部分设计 | 第29-31页 |
·高频通道的阻抗匹配 | 第31-33页 |
·通道衰耗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第35-52页 |
·引言 | 第35页 |
·方案实施框架 | 第35-37页 |
·硬件实现框架 | 第35-36页 |
·软件框架 | 第36页 |
·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耦合电路分析与设计 | 第37-40页 |
·耦合电路分析 | 第37-38页 |
·耦合电路设计 | 第38-40页 |
·信号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第40-42页 |
·集成功放电路 | 第41-42页 |
·其他典型功放电路 | 第42页 |
·电源模块分析与设计 | 第42-43页 |
·其它部分硬件设计 | 第43-45页 |
·接口设计 | 第43-44页 |
·收发器设计 | 第44页 |
·其它电路 | 第44-45页 |
·硬件调试 | 第45-46页 |
·Service引脚电路调试 | 第45-46页 |
·收发器调试 | 第46页 |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 第46-49页 |
·软件设计要求 | 第46-47页 |
·软件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47页 |
·检测部分原理 | 第47-48页 |
·数据传输部分原理 | 第48-49页 |
·中间节点软件实现 | 第49-51页 |
·端节点软件实现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系统改进与测试 | 第52-63页 |
·引言: | 第52页 |
·原有电路缺陷 | 第52-54页 |
·改进功放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 第54-58页 |
·改进部分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耦合滤波器特性 | 第56-58页 |
·前后效果对比 | 第58页 |
·误信率分析 | 第58-61页 |
·白噪声引起的误信率 | 第59页 |
·脉冲噪声引起的误信率 | 第59-60页 |
·系统误信率 | 第60-61页 |
·系统测试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载波理论实践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页 |
·两种先进通信技术 | 第63-67页 |
·扩频通信 | 第63-65页 |
·正交频分复用 | 第65-67页 |
·下一代电力线载波原理对比分析 | 第67-71页 |
·抗干扰性能对比 | 第68-69页 |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对比 | 第69页 |
·带宽特性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两种系统的缺点 | 第70-71页 |
·OFDM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案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结束语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