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借鉴 | 第8-9页 |
1.2.1 国外的高层次人才开发 | 第8-9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3 研究的有利条件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2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内涵和构成 | 第11-18页 |
2.1 关于人才的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2.1.1 人力资源与人才 | 第11-13页 |
2.1.2 人才开发与管理 | 第13-14页 |
2.1.3 人才与环境 | 第14页 |
2.2 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 第14-16页 |
2.2.1 高层次人才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2 高层次人才的外延 | 第15-16页 |
2.3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构成 | 第16-18页 |
2.3.1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 第16-17页 |
2.3.2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 第17-18页 |
3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 第18-26页 |
3.1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简要回顾 | 第18-19页 |
3.1.1 外部引进阶段 | 第18页 |
3.1.2 曲折前进阶段 | 第18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第18页 |
3.1.4 转型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3.1.5 全面协调发展阶段 | 第19页 |
3.2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19-20页 |
3.3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20-21页 |
3.4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 第21-26页 |
3.4.1 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 第21-22页 |
3.4.2 我国在国际间人才争夺战中已成为主要流出国 | 第22-23页 |
3.4.3 人才国际竞争的本土化加剧了国内企业的人才短缺 | 第23-24页 |
3.4.4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高层次人才 | 第24页 |
3.4.5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高层次人才 | 第24-26页 |
4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6页 |
4.1 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26-29页 |
4.1.1 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26-27页 |
4.1.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 第27页 |
4.1.3 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途径不畅 | 第27-28页 |
4.1.4 资金投入不足 | 第28-29页 |
4.1.5 培训机制比较落后 | 第29页 |
4.2 企业高层次人才吸引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29-32页 |
4.2.1 企业外部人才政策环境不完善、不配套 | 第29-30页 |
4.2.2 各类企事业内部政策环境不平衡、竞争不公平 | 第30-31页 |
4.2.3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 第31-32页 |
4.3 企业高层次人才使用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32-36页 |
4.3.1 管理粗放,用人观念陈旧 | 第32-33页 |
4.3.2 用人机制不活,职业发展通道狭窄 | 第33-34页 |
4.3.3 薪酬制度不配套,缺乏激励性 | 第34页 |
4.3.4 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 第34-35页 |
4.3.5 市场机制不健全,人才正常流动不畅,流失严重 | 第35-36页 |
5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 第36-44页 |
5.1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 第36-37页 |
5.2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原则 | 第37页 |
5.3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37-44页 |
5.3.1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 第37-38页 |
5.3.2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38-39页 |
5.3.3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 第39-44页 |
6 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 第44-63页 |
6.1 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推动用人企业主体到位 | 第44-47页 |
6.1.1 发挥政府在高层次人才开发上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 第44-45页 |
6.1.2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尽快主体到位 | 第45-46页 |
6.1.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新型人才开发机制 | 第46-47页 |
6.2 优化成长环境,形成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47-50页 |
6.2.1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7-48页 |
6.2.2 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8页 |
6.2.3 建立完备的法制环境 | 第48页 |
6.2.4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 第48-49页 |
6.2.5 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环境 | 第49页 |
6.2.6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 | 第49-50页 |
6.3 创新培养机制,完善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第50-52页 |
6.3.1 创建灵活、高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 第50-51页 |
6.3.2 加大投入,构建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 第51-52页 |
6.4 健全市场体系,创造企业高层次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 | 第52-54页 |
6.4.1 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市场,发展国内猎头服务业 | 第53页 |
6.4.2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 | 第53-54页 |
6.5 加强人本管理,创新企业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6.5.1 经营管理者及企业家的分配激励 | 第55页 |
6.5.2 技术专家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分配激励 | 第55-56页 |
6.5.3 给企业家以较高的政治荣誉和社会地位 | 第56页 |
6.6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企业高层次人才使用环境 | 第56-60页 |
6.6.1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 | 第57页 |
6.6.2 建立新型的高层次人才用人体系 | 第57-59页 |
6.6.3 健全以实践锻炼为特征的岗位交流机制 | 第59页 |
6.6.4 加强人才使用中的监督与管理 | 第59-60页 |
6.7 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 | 第60-62页 |
6.7.1 精心打造吸引海外人才创业的平台 | 第60-61页 |
6.7.2 “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拓宽招贤引智渠道 | 第61页 |
6.7.3 扩大产学研外延合作边界,积极推动国际化 | 第61-62页 |
6.8 尊重企业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培植先进的企业家文化 | 第62-63页 |
7 结论 | 第63-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