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 ·背景知识 | 第13-18页 |
| ·地域特征 | 第13-14页 |
| ·气候特征 | 第14页 |
| ·温盐分布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 ·环流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 ·东中国海环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我国近海主要海峡水道的水量输送 | 第25-37页 |
| ·OCCAM海洋模式及应用 | 第25-27页 |
| ·东海主要水道的水交换 | 第27-31页 |
| ·台湾-与那国岛水道 | 第27-29页 |
| ·台湾海峡 | 第29页 |
| ·大隅-吐噶喇海峡 | 第29-31页 |
| ·对马海峡 | 第31页 |
| ·南海主要水道的水交换 | 第31-35页 |
| ·吕宋海峡 | 第32-34页 |
| ·卡里马塔海峡 | 第34页 |
| ·民都洛海峡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东中国海AVHRR海表温度场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7-53页 |
| ·SST资料的校验与订正 | 第37-40页 |
| ·SST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 | 第40-45页 |
| ·冬季 | 第40-42页 |
| ·春季 | 第42-43页 |
| ·夏季 | 第43-44页 |
| ·秋季 | 第44-45页 |
| ·不同海域SST年变化曲线的特征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53页 |
| 第四章 东中国海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 第53-71页 |
| ·模式方程 | 第54-56页 |
| ·动力方程 | 第54-55页 |
| ·湍封闭模式 | 第55-56页 |
| ·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 ·差分方程及求解过程 | 第57-60页 |
| ·模式的应用及结果 | 第60-69页 |
| ·模式选择的参数 | 第60-61页 |
| ·潮汐特征 | 第61-65页 |
| ·潮流特征 | 第65-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东海陆架环流季节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 第71-107页 |
| ·模式的选用及改造 | 第72-73页 |
| ·模式配置及边界条件 | 第73-75页 |
| ·模式运算过程及结果验证 | 第75-84页 |
| ·模式运算过程 | 第75-76页 |
| ·温盐度水平分布与观测结果对比 | 第76-81页 |
| ·PN断面资料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81-84页 |
| ·数值实验分析 | 第84-87页 |
| ·正压模式结果与斜压模式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 ·POM模式及改进模式的对比 | 第86-87页 |
| ·东海陆架环及季节变化分析 | 第87-99页 |
| ·黑潮流辐及路径 | 第88-90页 |
| ·东海南部陆架环流系统 | 第90-95页 |
| ·东海东北部陆架环流系统 | 第95-99页 |
| ·东海中尺度涡旋 | 第99-100页 |
| ·结论 | 第100-107页 |
| 第六章 黄海海温的年循环及其环流结构 | 第107-137页 |
| ·动力、热力数值模式及初、边值条件 | 第108-109页 |
| ·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的对比、检验 | 第109-112页 |
| ·温度结构的年循环分析 | 第112-117页 |
| ·渤海温度结构 | 第113-115页 |
| ·黄海温度结构 | 第115-117页 |
| ·温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 | 第117-122页 |
| ·结论 | 第122-137页 |
| 第七章 三维岸界拟合曲线网格模型研究 | 第137-155页 |
| ·边界拟合网格 | 第138-141页 |
| ·σ坐标网格 | 第138页 |
| ·岸界适应网格 | 第138-141页 |
| ·侧边界拟合网格的生成 | 第141-144页 |
| ·变换空间下的三维浅水动力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144-146页 |
| ·动力方程组 | 第144-145页 |
| ·边界条件 | 第145-146页 |
| ·数值模式 | 第146-148页 |
| ·渤海潮汐模拟 | 第148-154页 |
| ·结论 | 第154-155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5-159页 |
| ·结论 | 第155-157页 |
| ·成果 | 第157页 |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57-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