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闲暇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11-25页 |
(一) 对当代闲暇生活失落的应对 | 第11-16页 |
1 闲暇被剥夺 | 第12-13页 |
2 闲暇被滥用 | 第13-15页 |
3 闲暇被窄化 | 第15-16页 |
(二) 闲暇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6-19页 |
1 原始社会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 第16-17页 |
2 从古代到近代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互分离 | 第17-18页 |
3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走向 | 第18-19页 |
(三) 理论研究考察的启示 | 第19-25页 |
1 外国有关闲暇教育的研究 | 第20-22页 |
2 中国有关闲暇教育的研究 | 第22-25页 |
二、 闲暇教育的解读 | 第25-35页 |
(一) 闲暇的概述 | 第25-28页 |
1 闲暇的语义 | 第25-26页 |
2 闲暇的内涵 | 第26-27页 |
3 闲暇的分类 | 第27-28页 |
(二) 闲暇教育的概述 | 第28-35页 |
1 闲暇教育的内涵 | 第29-31页 |
2 闲暇素质 | 第31-35页 |
三、 闲暇教育的功能 | 第35-43页 |
(一) 闲暇教育的个人功能 | 第35-38页 |
1 张扬人的主体性 | 第35-37页 |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37-38页 |
3 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 第38页 |
(二) 闲暇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38-43页 |
1 政治功能 | 第39-40页 |
2 经济功能 | 第40-41页 |
3 文化功能 | 第41-43页 |
四、 闲暇教育的构建 | 第43-53页 |
(一) 闲暇教育的对象 | 第43-45页 |
1 闲暇教育的全员性 | 第43-44页 |
2 闲暇教育的差异性 | 第44-45页 |
(二) 闲暇教育的目的 | 第45-46页 |
1 闲暇素质提高的整体性 | 第45页 |
2 闲暇素质提高的针对性 | 第45-46页 |
(三) 闲暇教育的途径 | 第46-49页 |
1 家庭教育 | 第46-47页 |
2 学校教育 | 第47-48页 |
3 社会教育 | 第48-49页 |
4 自我教育 | 第49页 |
(四) 闲暇教育的课程 | 第49-51页 |
1 专门课程与渗透课程相结合 | 第49-50页 |
2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 第50-51页 |
3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 第51页 |
(五) 闲暇教育的方法 | 第51-53页 |
1 外在因素确定式 | 第51-52页 |
2 内在因素确定式 | 第5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