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西方国家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 | 第9-11页 |
·我国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 | 第11-14页 |
·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和谐研究的视角及其困境 | 第16-23页 |
·“直观的人”的视角 | 第16-18页 |
·“思辨的人”的视角 | 第18-19页 |
·“共同的人”的视角 | 第19-21页 |
·旧理论的共同困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和谐理论的研究视角 | 第23-30页 |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改变世界 | 第23-24页 |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 第24-26页 |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心:市民社会 | 第26-30页 |
·市民社会的概念 | 第26-27页 |
·市民社会是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和谐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30-41页 |
·社会和谐的涵义与实质 | 第30-33页 |
·社会和谐的涵义 | 第30-31页 |
·社会和谐的实质 | 第31-33页 |
·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及表现 | 第33-38页 |
·社会不和谐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第33-35页 |
·社会不和谐的表现 | 第35-38页 |
·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 | 第38-41页 |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 | 第38页 |
·坚持现实的人的发展 | 第38-39页 |
·改变生产关系 | 第39-40页 |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和谐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41-54页 |
·《形态》的社会和谐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的形成 | 第41-42页 |
·超越了旧理论 | 第41-42页 |
·奠定了新理论 | 第42页 |
·《形态》的社会和谐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 | 第42-45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42-44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形态》的继承和发展 | 第44-45页 |
·《形态》的社会和谐理论是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 | 第45-54页 |
·中国当前社会不和谐的表现 | 第46-48页 |
·中国当前社会不和谐的基本特征 | 第48-50页 |
·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