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的复兴--视觉设计元素的发展趋势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提出 | 第8-9页 |
| ·流行概念影响下的“格式化” | 第9-11页 |
| ·流行设计元素的概念 | 第9页 |
| ·“格式化”已步入流行 | 第9-10页 |
| ·流行元素的时尚性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性 | 第10页 |
| ·流行元素与流行周期 | 第10-11页 |
| ·流行元素的产生与传统文化的积淀 | 第11页 |
| ·将“格式化”进行到底 | 第11-12页 |
| ·怀旧与复兴的原因 | 第12-13页 |
| ·设计师的怀旧情节 | 第12页 |
| ·挖掘本土文化词汇 | 第12-13页 |
| ·怀旧成为创新的有效途径 | 第13页 |
| ·历史符号的再现 | 第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第二章“格式化”风格的概述 | 第14-21页 |
| ·“格式化”风格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 ·“格式化”风格的萌芽产生阶段 | 第14-15页 |
| ·“格式化”风格的发展成熟阶段 | 第15页 |
| ·“格式化”风格的广泛应用阶段 | 第15-16页 |
| ·“格式化”的呈现方式 | 第16-18页 |
| ·像素呈现 | 第16页 |
| ·拼贴呈现 | 第16-17页 |
| ·网点呈现 | 第17页 |
| ·十字呈现 | 第17页 |
| ·概括呈现 | 第17-18页 |
| ·“格式化”风格的表现特征 | 第18-20页 |
| ·序——秩序井然 | 第18页 |
| ·复——复制粘贴 | 第18页 |
| ·制——易于加工 | 第18-19页 |
| ·读——通俗易懂 | 第19页 |
| ·趣——妙趣横生 | 第19页 |
| ·易——易于表现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格式化”风格的传统渊源与现代背景 | 第21-39页 |
| ·“格式化”风格的历史革延 | 第21页 |
| ·正方形的起源 | 第21-22页 |
| ·中式“格”的传统表现形式 | 第22页 |
| ·“格”对人的指导与暗示 | 第22-28页 |
| ·入画的阅读 | 第22-24页 |
| ·地域的象征 | 第24-25页 |
| ·图表的阐述 | 第25页 |
| ·选择的暗示 | 第25-26页 |
| ·迷惑与寻找 | 第26-27页 |
| ·阅读的暗示 | 第27页 |
| ·区域的暗示 | 第27-28页 |
| ·人对“格”的创造与构建 | 第28-31页 |
| ·对称与镜像中的“格” | 第28-29页 |
| ·组合与分割中的“格” | 第29-30页 |
| ·编织与穿梭中的“格” | 第30页 |
| ·划分与框定中的“格” | 第30-31页 |
| ·群阵与分布中的“格” | 第31页 |
| ·西式“格”的传统表现形式 | 第31-33页 |
| ·精致的拼贴 | 第31-32页 |
| ·交错的文字 | 第32页 |
| ·搭建与组合 | 第32-33页 |
| ·“格式化”潮流的现代背景 | 第33-35页 |
| ·数码科技的日益繁荣 | 第33页 |
| ·虚拟产品的商业属性 | 第33-34页 |
| ·繁与简的不断交替 | 第34页 |
| ·设计形式多样化 | 第34-35页 |
| ·“格”在时代背景影响下的新姿态 | 第35-36页 |
| ·新型语言的骨骼框架 | 第35-36页 |
| ·手机显示的柴米油盐 | 第36页 |
| ·另类潮流的时尚先锋 | 第36页 |
| ·东西方的“格式化”比较 | 第36-38页 |
| ·意境传达的差别 | 第37页 |
| ·应用领域的差别 | 第37页 |
| ·拓展方向的差别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格式化”的复兴之表现形式 | 第39-43页 |
| ·传统与创新思潮影响下的“格式化”形式的复兴 | 第39-40页 |
| ·传统思潮与创新思潮的碰撞 | 第39页 |
| ·“格式化”形式内涵的引申与拓展 | 第39页 |
| ·“格式化”形式与“非格式化”元素的结合 | 第39-40页 |
| ·符号学概念影响下的“格式化”功能的复兴 | 第40-41页 |
| ·“格式化”图形的符号性质 | 第40页 |
| ·“格式化”功能的复兴 | 第40-41页 |
| ·功能主义影响下的“格式化”网格系统的复兴 | 第41-42页 |
| ·功能主义影响下的设计方法革命 | 第41页 |
| ·“格式化”网格系统的复兴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格式化”风格的拓展 | 第43-53页 |
| ·旧“格式”新载体 | 第43-44页 |
| ·二维与三维的置换 | 第44-46页 |
| ·“格”到“格体”的转变 | 第44-45页 |
| ·排列到搭建的转变 | 第45-46页 |
| ·载体的置换 | 第46页 |
| ·骨骼格式的应用 | 第46-50页 |
| ·网格的韵律 | 第47页 |
| ·错落的横竖 | 第47-48页 |
| ·对齐的原则 | 第48页 |
| ·文字的骨骼 | 第48-49页 |
| ·“格式化”的渐变与推移 | 第49-50页 |
| ·融入其中的乐趣 | 第50-52页 |
| ·音乐与互动 | 第50-51页 |
| ·组合的乐趣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