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导论 | 第7-11页 |
| ·课题的综述 | 第7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目地 | 第7-8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8-9页 |
| ·研究的范围和框架 | 第9页 |
| ·研究的现状和局限 | 第9-11页 |
| 第一章、“城中镇”概念的提出 | 第11-15页 |
| ·城中镇释义及特征 | 第11-14页 |
| ·新城建设 | 第12页 |
| ·“城中镇”的产生 | 第12-14页 |
| ·解决城中镇问题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 第14页 |
| ·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现代城市中老镇区的现状及国内外的相关实例分析 | 第15-23页 |
| ·老镇区的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相关实例 | 第16-20页 |
| ·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对传统居住空间的现代诠释 | 第16-19页 |
| ·上海朱家角——新镇、老镇、古镇联动开发 | 第19-20页 |
| ·国外相关案例 | 第20-22页 |
| ·芝加哥的“建筑之旅”——对历史建筑的借用及解读 | 第20-21页 |
| ·哈桑·法赛(H.Falhy)——对传统民居的发展与利用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无锡太湖新城“城中镇”特征属性分析 | 第23-50页 |
| ·滨湖区“城中镇”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属性 | 第23-27页 |
| ·空间特征的特殊性 | 第24-25页 |
| ·传统文化的链接性 | 第25-27页 |
| ·使用功能的复杂性 | 第27页 |
| ·“城中镇”的环境的考察报告 | 第27-39页 |
| ·考察路线及主要背景 | 第27-31页 |
| ·“城中镇”的现状解析 | 第31-36页 |
| ·“城中镇”的几个突出问题 | 第36-37页 |
| ·“城中镇”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 第37-39页 |
| ·“城中镇”的三大结构形态分析 | 第39-49页 |
| ·“城中镇”的物质结构形态 | 第39-43页 |
| ·“城中镇”的社会结构形态 | 第43-45页 |
| ·“城中镇”的产业结构形态 | 第45-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城中镇”的发展潜力分析 | 第50-57页 |
| ·无锡滨湖区的发展的规划方向 | 第50-51页 |
| ·无锡滨湖区的近期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 第50页 |
| ·太湖新城发展规划 | 第50-51页 |
| ·“城中镇”的SWOT 分析 | 第51-54页 |
| ·“城中镇”的周边环境及发展优势 | 第51-52页 |
| ·“城中镇”的劣势及问题分析 | 第52-54页 |
| ·“城中镇”空间环境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无锡太湖新城“城中镇”发展策略研究 | 第57-71页 |
| ·“城中镇”空间环境发展策略的关键点 | 第57-60页 |
| ·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 第57-58页 |
| ·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和传统生活模式 | 第58-59页 |
| ·提高居民自我维护、建设的民主意识 | 第59-60页 |
| ·探求“城中镇”的特色发展策略 | 第60-70页 |
| ·新城新发展,保留老镇原有居住模式 | 第60-64页 |
| ·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空间 | 第64-66页 |
| ·老镇区内交通流线的双向处理 | 第66-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 附录2:问卷调查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