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第20页 |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及启示 | 第22-32页 |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 | 第22-27页 |
·中世纪大学高级学位教育 | 第22-23页 |
·“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3-24页 |
·“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4-25页 |
·“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5页 |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 第25-27页 |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及发展 | 第27-29页 |
·新中国成立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7-28页 |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8页 |
·改革开放后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8-29页 |
·研究生培养模式嬗变的启示 | 第29-32页 |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应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9页 |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应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 | 第29-30页 |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第30页 |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应“以点带面”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分析 | 第32-41页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目的 | 第32页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 | 第32-36页 |
·网络精品课程 | 第32-33页 |
·研究生暑期学校 | 第33-34页 |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 | 第34-35页 |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 第35-36页 |
·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 | 第36-38页 |
·创新计划促进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 | 第36-37页 |
·创新计划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探究性要求 | 第37页 |
·创新计划实现了研究生培养评价的层次化目标 | 第37-38页 |
·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的思考 | 第38-41页 |
·实施创新计划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 第38-39页 |
·实施创新计划应多方面协调 | 第39页 |
·实施创新计划应起到“示范性”作用 | 第39页 |
·实施创新计划应做到“有的放矢”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1-59页 |
·调查设计与实验 | 第41-43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 | 第43-50页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认可度调查 | 第50-52页 |
·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深入思考 | 第52-59页 |
·硕士生数量增长与教育资源匮乏矛盾导致培养质量不高 | 第52-55页 |
·研究生教育资源分布与使用问题导致培养质量不均衡 | 第55-57页 |
·可构建新型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资源共享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 第59-71页 |
·构建“资源共享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59-60页 |
·“资源共享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60-61页 |
·“外适性”原则 | 第60页 |
·“内适性”原则 | 第60-61页 |
·“个适性”原则 | 第61页 |
·“资源共享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构 | 第61-66页 |
·培养目标 | 第62页 |
·培养过程 | 第62-65页 |
·培养评价 | 第65-66页 |
·“资源共享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66-67页 |
·社会层面 | 第66页 |
·培养单位层面 | 第66-67页 |
·培养对象层面 | 第67页 |
·“资源共享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现保障 | 第67-71页 |
·深化创新理念,加强队伍建设 | 第67-68页 |
·完善制度建设,实施配套改革 | 第68-69页 |
·发挥学科优势,营造创新氛围 | 第69页 |
·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教育平台 | 第69-70页 |
·加大经费投入,广开融资渠道 | 第70页 |
·运用信息反馈,建立评估机制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1 | 第77-79页 |
附录2 | 第79-80页 |
附录3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