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网络成瘾 | 第11-13页 |
| ·关于成瘾 | 第11-12页 |
| ·网络成瘾(IAD) | 第12-13页 |
| ·状态-特质焦虑 | 第13-15页 |
| ·焦虑的定义和类型 | 第13-14页 |
| ·状态-特质焦虑理论 | 第14-15页 |
| ·自尊的研究 | 第15-18页 |
| ·自尊的概念及其研究历史 | 第15-17页 |
| ·关于青少年自尊研究的理论 | 第17-18页 |
| ·网络成瘾、状态-特质焦虑、自尊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18页 |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问题 | 第18-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 ·研究的问题、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19页 |
|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0-23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2 测量工具 | 第20-22页 |
|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 第20-21页 |
| ·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From Y) | 第21页 |
| ·“自尊量表”(SES) | 第21-22页 |
| 3 研究程序 | 第22页 |
| 4 数据管理与统计 | 第22-23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23-28页 |
| 1 高职生网络成瘾的特点 | 第23-24页 |
| ·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基本状况 | 第23页 |
| ·不同年级、性别、独生与否的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差异 | 第23-24页 |
| 2 高职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特点 | 第24-25页 |
| ·高职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基本状况 | 第24页 |
| ·不同年级、性别、独生与否的高职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差异 | 第24-25页 |
| ·不同年级、性别、独生与否的高职生状态焦虑的差异 | 第24-25页 |
| ·不同年级、性别、独生与否的高职生特质焦虑的差异 | 第25页 |
| 3 高职生自尊的特点 | 第25-26页 |
| ·高职生自尊的基本状况 | 第25-26页 |
| ·不同年级、性别、独生与否的高职生自尊的差异 | 第26页 |
| 4 高职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尊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 第26-28页 |
| ·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 ·回归分析 | 第27-28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8-32页 |
| 1 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的特点 | 第28-29页 |
| 2 高职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特点 | 第29页 |
| 3 高职生自尊的特点 | 第29-30页 |
| 4 独生与否对高职生网络成瘾、状态-特质焦虑、自尊的影响 | 第30页 |
| 5 高职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尊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 第30-32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2-33页 |
| 第六部分 建议 | 第33-36页 |
| 1. 加强人格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 第33页 |
| 2. 根据网络成瘾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健康教育 | 第33页 |
| 3. 对网络成瘾者,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 第33-34页 |
| 4. 正确认识自我,有针对性地降低焦虑水平 | 第34页 |
| 5. 形成良好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生正确自尊观念的形成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附录 | 第40-4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