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4页 |
·引言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认识环境 | 第11页 |
·认识标识 | 第11页 |
·认识导向设计 | 第11-12页 |
·认识环境标识导向设计 | 第12页 |
·小结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传播学在环境标识导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 第14-18页 |
·信息 | 第14-15页 |
·审美信息 | 第14页 |
·信息是传播的材料 | 第14-15页 |
·环境标识信息的传播过程 | 第15-16页 |
·环境标识审美信息传播研究的重点 | 第16-18页 |
·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 第16-17页 |
·对审美客体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人对环境视觉信息的心理反应 | 第18-23页 |
·人是如何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 | 第18页 |
·作为个体的人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现象及原理 | 第18-19页 |
·视知觉的原理与特性 | 第19-20页 |
·视知觉的几种主要特性 | 第19-20页 |
·视觉美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 | 第20-22页 |
·美感的直觉性 | 第21页 |
·对美感效应的制约因素 | 第21-22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审美的特殊性 | 第22页 |
·对环境标识导向设计审美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的视觉语言 | 第23-35页 |
·视觉语言 | 第23-24页 |
·视觉沟通 | 第24页 |
·图形之美 | 第24-26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中的图形 | 第26-27页 |
·图形设计原则 | 第26页 |
·具象与抽象 | 第26-27页 |
·色彩之美 | 第27-28页 |
·色彩心理与表现 | 第27-28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中的色彩 | 第28-31页 |
·色彩设计原则 | 第28-30页 |
·标识色彩设计 | 第30-31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中的采光 | 第31-32页 |
·采光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中其它视觉要素 | 第32-35页 |
·比例 | 第32页 |
·形式 | 第32-33页 |
·体积 | 第33-34页 |
·材料 | 第34页 |
·构成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标识导向设计在环境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 | 第35-37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的空间适应性 | 第35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桥梁 | 第35-37页 |
第六章 城市形象与环境标识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37-44页 |
·城市环境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原则 | 第37-39页 |
·规划的合理性 | 第37-38页 |
·规划的流畅性 | 第38页 |
·规划的全面性 | 第38-39页 |
·城市环境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39-44页 |
·广泛的适应性 | 第40页 |
·全方位标识设计 | 第40-41页 |
·标识的无障碍化 | 第41页 |
·幽默与诙谐 | 第41-42页 |
·共同设计—利用者的参与 | 第42页 |
·作为艺术的环境要素 | 第42-44页 |
第七章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的未来 | 第44-49页 |
·设计分工带来环境标识导向设计的学科和产业 | 第44-45页 |
·学术方面形成环境标识导向设计的学科 | 第44页 |
·社会方面形成了环境标识导向设计的产业 | 第44-45页 |
·互联网环境中的标识导向设计 | 第45-46页 |
·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导向设计互动 | 第45-46页 |
·虚拟社会拥有自己独特的导向设计方式 | 第46页 |
·标识导向设计将推动平面设计 | 第46-47页 |
·环境标识导向设计在未来的智能化趋势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