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英文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研究价值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界定 | 第20-32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0-29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0-23页 |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与特征 | 第23-28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8-29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以主体间性视角反思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32-40页 |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 | 第32-33页 |
·反思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问题 | 第33-37页 |
·师生人际关系的疏离 | 第34-35页 |
·对话语境的缺失 | 第35-36页 |
·主体间性交往的空乏 | 第36-37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启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 | 第40-53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主客体间向主体间性视阈转换的现实根据 | 第40-45页 |
·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40-41页 |
·和谐社会构建的诉求 | 第41-42页 |
·主体间性教育的倡导 | 第42-43页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 | 第43-45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的系统分析 | 第45-49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的要素 | 第45-47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的结构 | 第47-49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的本质及其特征 | 第49-53页 |
·主体平等性 | 第49-50页 |
·人际互动性 | 第50-51页 |
·潜移默化性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走向实然的策略 | 第53-60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走向实然的认知策略 | 第53-56页 |
·由“二元”转向“一元” | 第53-55页 |
·由“独尊”转向“互尊” | 第55-56页 |
·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模式走向实然的行为策略 | 第56-60页 |
·变“独白”为“对话” | 第56-57页 |
·变“对峙”为“和谐” | 第57-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