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 第13-14页 |
·γ-亚麻酸 | 第14-21页 |
·γ-亚麻酸的结构、性质 | 第14-15页 |
·γ-亚麻酸的生理功能 | 第15-17页 |
·是机体细胞膜的重要构成成分 | 第15页 |
·是合成前列腺素等物质的前体 | 第15-16页 |
·是合成EPA、DHA等物质的前体 | 第16-17页 |
·γ-亚麻酸的生物学功能 | 第17-19页 |
·抗癌、抗肿瘤作用 | 第17-18页 |
·抗炎症作用 | 第18页 |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第18页 |
·抗菌作用 | 第18页 |
·降血糖、治疗糖尿病作用 | 第18-19页 |
·降血脂、胆固醇作用 | 第19页 |
·降血压作用 | 第19页 |
·减肥作用 | 第19页 |
·其他作用 | 第19页 |
·γ-亚麻酸的生产 | 第19-21页 |
·动植物来源 | 第19-20页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20-21页 |
·基因工程合成法 | 第21页 |
·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1-26页 |
·脂肪酸脱饱和酶概述 | 第21-22页 |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特征 | 第22页 |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第22-26页 |
·△~9-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2-23页 |
·△~(12)-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3-24页 |
·△~5-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4-25页 |
·△~(15)-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5页 |
·△~4-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5页 |
·△~8-脂肪酸脱饱和酶 | 第25-26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启动子 | 第27-28页 |
·启动子的结构 | 第27-28页 |
·克隆启动子的方法和意义 | 第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1页 |
·目的 | 第28-29页 |
·意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γ-亚麻酸高产菌Mucor sp.EIM-10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 第31-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菌株 | 第31页 |
·培养基及配制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4页 |
·菌株初筛 | 第32页 |
·菌株培养 | 第32页 |
·干菌体收集 | 第32页 |
·油脂提取 | 第32-33页 |
·GC/MS测定 | 第33页 |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页 |
·18S rRNA基因的克隆 | 第33页 |
·18S rRNA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 第33-34页 |
·重组子的菌落PCR | 第34页 |
·18S rRNA进化树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EIM-10产生的脂肪酸组成 | 第34-35页 |
·18S rRNA基因的获得 | 第35-36页 |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验证 | 第36页 |
·18S rR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6-3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3章 Mucor sp.EIM-10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 第39-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9页 |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引物合成 | 第40-41页 |
·RT-PCR扩增△~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 | 第41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分析 | 第41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酵母工程菌的表达 | 第42页 |
·基因表达产物的GC/MS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扩增 | 第43-44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44-45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疏水性分析 | 第45-46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蛋白跨膜分析 | 第46-47页 |
·△~6-脂肪酸脱饱和酶进化树分析 | 第47-48页 |
·酵母表达载体pYMCD6的构建 | 第48-49页 |
·酵母工程菌的诱导表达 | 第49-5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Mucor sp.EIM-10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5'端侧翼区域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3-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菌株 | 第53页 |
·培养基及配制 | 第53-54页 |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8页 |
·Mucor sp.EIM-10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4页 |
·Mucor sp.EIM-10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5'端侧翼区域的克隆 | 第54-57页 |
·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57页 |
·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Mucor sp.EIM-10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酶切 | 第58页 |
·LA-PCR扩增Mucor sp.EIM-10△~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5'端侧翼区域 | 第58-59页 |
·LA-PCR产物的连接、转化与验证 | 第59-60页 |
·LA-PCR产物的序列测定与启动子功能的预测分析 | 第60-6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第5章 具有鉴定真核基因启动子功能的穿梭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63-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材料 | 第63-6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3页 |
·培养基及配制 | 第63页 |
·主要试剂 | 第63页 |
·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方法 | 第64-65页 |
·报告基因GFP的扩增 | 第64页 |
·穿梭质粒pYESGFP的构建 | 第64页 |
·PCR法去除pGAL1启动子 | 第64页 |
·穿梭质粒pYGFP的构建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报告基因GFP的扩增 | 第65页 |
·穿梭质粒pYESGFP的构建 | 第65-66页 |
·无pGAL启动子的线性片段的扩增 | 第66-67页 |
·穿梭质粒pYGFP的构建 | 第67-6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8-69页 |
第6章 Mucor sp.EIM-10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5'端侧翼区域的功能鉴定 | 第69-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材料 | 第69-7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9页 |
·培养基及配制 | 第69-70页 |
·主要试剂 | 第70页 |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方法 | 第70-71页 |
·Mucor sp.EIM-10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5'端侧翼区域的克隆 | 第70页 |
·重组质粒pYD6GFP的构建 | 第70-71页 |
·重组质粒pYD6GFP的表达 | 第71页 |
·重组载体pYD6MCD6的构建 | 第71页 |
·重组载体pYD6MCD6的表达及GC/MS分析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重组质粒pYD6GFP的构建 | 第71-72页 |
·重组质粒pYD6GFP的表达 | 第72-73页 |
·重组质粒pYD6MCD6的构建 | 第73-74页 |
·重组质粒pYD6MCD6的表达 | 第74-7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9-81页 |
1.创新点 | 第79页 |
2.展望 | 第79-81页 |
附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