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主体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5-9页 |
一、关于《曾国藩家书》 | 第9-14页 |
(一) 成书与版本 | 第10-12页 |
(二) 内容特点与可信度 | 第12-14页 |
二、学术思想 | 第14-24页 |
(一) 思想渊源 | 第14-16页 |
1. 湘学 | 第14-15页 |
2. 桐城学派 | 第15-16页 |
(二) 理学为宗 | 第16-19页 |
(三) 会通汉宋 | 第19-21页 |
(四) 兼采众家 | 第21-24页 |
三、家教思想 | 第24-35页 |
(一) 读书之道 | 第24-31页 |
1. 读书的目的 | 第24-26页 |
2. 读书的内容 | 第26-28页 |
3. 读书的方法 | 第28-31页 |
(二) 齐家之术 | 第31-35页 |
1. 耕读持家 | 第31-32页 |
2. 寒士家风 | 第32-33页 |
3. 女训 | 第33-35页 |
四、经世思想 | 第35-49页 |
(一) 曾国藩经世思想探源 | 第35-37页 |
(二) 礼学经世 | 第37-47页 |
1. “礼学经世”思想的形成 | 第37-40页 |
2. 礼治兴邦,经纬万汇 | 第40-43页 |
3. 屠戮“贼匪”,卫道正礼 | 第43-45页 |
4. 礼学外交,悔莫大焉 | 第45-47页 |
(三) 兴办洋务 | 第47-49页 |
五、理财思想 | 第49-56页 |
(一) 俭以养德,力戒奢华 | 第49-52页 |
(二) 不留钱财予子孙 | 第52-53页 |
(三) 和睦乡党,周济穷苦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