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理论及辨析 | 第14-21页 |
一、青年志愿者 | 第14-16页 |
二、公共服务动机 | 第16-21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一、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积极作用 | 第21页 |
二、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存在的不足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综述 | 第23-29页 |
第一节 理论背景 | 第23-25页 |
一、对传统动机理论的质疑 | 第23-24页 |
二、公共服务机动的由来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内涵 | 第25-26页 |
一、公共服务动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 第25页 |
二、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对于公共部门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动机的四纬度结构 | 第26-27页 |
一、佩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三种类型的假设 | 第26页 |
二、公共服务动机的公共政策吸引维度 | 第26-27页 |
三、公共服务动机的公共利益承诺维度 | 第27页 |
四、公共服务动机的同情心维度 | 第27页 |
五、公共服务动机的自我牺牲维度 | 第27页 |
第四节 公共服务动机分类 | 第27-29页 |
一、乐善好施者 | 第27-28页 |
二、公共主义者 | 第28页 |
三、爱国者 | 第28页 |
四、人道主义者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青年志愿者动机研究现状 | 第29-38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状况 | 第29-31页 |
一、开展了志愿者注册登记、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 第29页 |
二、志愿者激励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 | 第29-30页 |
三、志愿者激励主要来源于政府组织机构 | 第30页 |
四、志愿者的激励逐渐体现在服务的全过程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研究成效和主要特色 | 第31-33页 |
一、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正负激励因素 | 第31页 |
二、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法律化 | 第31-32页 |
三、志愿服务激励多元化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国外志愿者工作借鉴——基于美国志愿者工作 | 第33-38页 |
一、美国政府对志愿者工作的推动 | 第33-35页 |
二、美国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青年志愿者服务动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问题:基于政策吸引维度 | 第38-39页 |
一、决策主体单一 | 第38页 |
二、公共政策本身存在缺陷 | 第38-39页 |
三、决策方案的设计、抉择缺乏科学性 | 第39页 |
第二节 青年社会责任的承担问题:基于公共利益维度与同情心维度 | 第39-41页 |
一、社会环境渐趋开放,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 | 第39-40页 |
二、青年群体对于自由理解的偏差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奉献精神的导向问题:基于自我牺牲维度 | 第41-43页 |
一、奉献与青年责任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二、奉献与青年发展的关系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上海市卢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动机现状案例研究 | 第43-55页 |
第一节 卢湾青年志愿者调查背景 | 第43页 |
第二节 卢湾青年志愿者调查结果 | 第43-53页 |
一、宏观层面:组织体系 | 第44-45页 |
二、基本状况:服务方式和内容 | 第45-48页 |
三、资源的开发模式 | 第48-50页 |
四、无形资源的管理、评估与激励机制 | 第50-53页 |
第三节 青年志愿者组织对青年志愿者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一、促进青年民主参与 | 第53页 |
二、服务社会 | 第53页 |
三、积累社会资本,开发青年潜能 | 第53-54页 |
四、倡导了新型的社会文明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提升青年志愿者公共服务动机的探讨 | 第55-62页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完善志愿者相关政策制定及参与机制 | 第55-58页 |
一、完善志愿者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 | 第55-56页 |
二、强化青年志愿者参与机制 | 第56-57页 |
三、强化共青团组织在政府青年事务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社会层面:提高青年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 | 第58-60页 |
一、爱国主义意识 | 第58-59页 |
二、社会参与意识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志愿者团体层面:鼓励民间志愿活动,扩大志愿服务认同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