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平衡下的争点整理程序--兼顾发现真实与诉讼效率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问题意识 | 第6-8页 |
第一章 争点整理程序的孕育 | 第8-25页 |
第一节 争点整理的产生逻辑 | 第8-18页 |
一、衡量司法的参数 | 第8-12页 |
二、妥协的产物——审理集中化 | 第12-15页 |
三、审理集中化的逻辑前提——争点整理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争点整理的程序化 | 第18-25页 |
一、争点整理程序化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二、争点整理程序的定位 | 第19-21页 |
三、争点整理程序的功能 | 第21-25页 |
第二章 争点整理程序的结构 | 第25-47页 |
第一节 协同主义下的争点整理 | 第25-28页 |
一、衡量争点整理程序的参数 | 第25-27页 |
二、协同主义下的争点整理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争点整理程序构成要素的探悉 | 第28-47页 |
一、争点整理程序的主体 | 第28-33页 |
二、争点整理程序的客体 | 第33-37页 |
三、争点整理程序的权利义务 | 第37-41页 |
四、争点整理程序的形式 | 第41-43页 |
五、争点整理程序的终结及其效力 | 第43-47页 |
第三章 争点整理程序的域外考察 | 第47-63页 |
第一节 争点整理程序产生的验证 | 第47-59页 |
一、大陆法系争点整理程序的沿革 | 第47-55页 |
二、英美法系争点整理程序的沿革 | 第55-58页 |
三、异中求同——审理集中化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争点整理程序结构的验证 | 第59-63页 |
一、大陆法系争点整理程序的结构 | 第59-61页 |
二、英美法系争点整理程序的结构 | 第61-62页 |
三、异中求同——协同主义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我国争点整理的非程序化 | 第63-69页 |
第一节 非程序化的产生和原因 | 第63-65页 |
一、立法脉络 | 第63-64页 |
二、非程序化的根本原因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我国争点确定的实证考察 | 第65-69页 |
一、超职权主义下的争点确定 | 第65-66页 |
二、分割审理下的争点确定 | 第66-69页 |
第五章 我国争点整理程序的设置构想 | 第69-92页 |
第一节 争点整理程序化的可行性 | 第69-71页 |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 | 第69-70页 |
二、司法实践中的试金石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我国争点整理程序构成要素的探悉 | 第71-78页 |
一、争点整理程序的主体 | 第72-73页 |
二、争点整理程序的客体 | 第73页 |
三、争点整理程序的权利义务 | 第73-74页 |
四、争点整理程序的形式 | 第74-76页 |
五、争点整理程序的终结及效力 | 第76-78页 |
第三节 我国争点整理程序的操作设想 | 第78-90页 |
一、诉讼标的的确定 | 第78-81页 |
二、事实上争点的整理 | 第81-84页 |
三、证据上争点的整理 | 第84-87页 |
四、法律上争点的整理 | 第87-90页 |
第四节 我国争点整理程序的障碍因素 | 第90-92页 |
一、证据收集手段有限 | 第90-91页 |
二、法官素质的有限性 | 第91页 |
三、律师资源的有限性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102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