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选题背景第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1-12页
第一章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概述第12-19页
 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概念界定第12-15页
  (一)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概念界定的不同维度第12页
  (二) 支付工具(支付终端)与支付方式(支付渠道)第12-14页
  (三)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14-15页
  (四) 本文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概念界定第15页
 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模式第15-19页
  (一) 银行网关型第三方支付与信用担保型第三方支付第15-17页
  (二) 支付通道型第三方支付与平台账户型第三方支付第17-18页
  (三) 独立型第三方支付与非独立型第三方支付第18-19页
第二章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监管的必要性第19-25页
 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第19-21页
  (一) 市场规模第19-20页
  (二) 竞争现状第20-21页
 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面临的法律风险第21-25页
  (一) 主体定位遭受质疑第21-22页
  (二) 经营范围欠缺合法性第22-23页
  (三) 参与主体法律关系混乱第23-24页
  (四) 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缺失第24页
  (五) 非法交易活动监控机制缺失第24-25页
第三章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的理论分析第25-37页
 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法律地位分析第25-29页
  (一) 商业银行说第25-27页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说第27-28页
  (三) 仅支付清算组织说第28-29页
 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经营范围的法律分析第29-30页
  (一) 沉淀资金及孳息的法律分析第29-30页
  (二) 代理收付款项和提供担保业务的法律分析第30页
 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参与主体法律关系分析第30-37页
  (一) 买方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法律关系第31-35页
  (二) 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法律关系第35-36页
  (三) 卖方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法律关系第36-37页
第四章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监管制度比较研究第37-43页
 一、美国第37-39页
  (一) 监管立法第37-38页
  (二) 监管体制和监管机构第38页
  (三)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第38页
  (四)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第38-39页
  (五) 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第39页
 二、欧盟第39-40页
  (一) 监管立法第39-40页
  (二) 监管体制和监管机构第40页
  (三)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第40页
  (四)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第40页
 三、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第40-41页
 四、中国第41-43页
  (一) 监管立法第41页
  (二) 监管体制第41-42页
  (三) 监管机构第42-43页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监管制度框架的构建第43-51页
 一、监管理念与立法步骤的选择第43-45页
  (一) 监管理念的选择第43-45页
  (二) 立法步骤的选择第45页
 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监管制度框架构建第45-51页
  (一)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主体法律制度第45-47页
  (二)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经营风险防控制度第47-48页
  (三)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协作监管制度第48-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类型化的构建
下一篇: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