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行人流运动建模及仿真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行人流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括 | 第20-21页 |
| ·研究范围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范围 | 第21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2 轨道交通行人流特性分析 | 第24-38页 |
| ·轨道交通行人流微观特性 | 第24-26页 |
| ·行人在正常状况表现出的特性 | 第24-25页 |
| ·行人在紧急状况表现出的特性 | 第25-26页 |
| ·轨道交通行人流宏观特性 | 第26-32页 |
| ·宏观交通参量 | 第26-27页 |
| ·基本图 | 第27-32页 |
| ·环境和心理因素对行人流的影响 | 第32-36页 |
|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行人流调查 | 第36-38页 |
| ·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调查内容 | 第36-38页 |
| 3 行人流交通模型 | 第38-51页 |
| ·行人流交通模型概述 | 第38-40页 |
| ·排队模型 | 第40页 |
| ·格子模型 | 第40-45页 |
| ·成本效益模型 | 第41-42页 |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2-44页 |
| ·格子气体模型 | 第44-45页 |
| ·力学模型 | 第45-48页 |
| ·磁场力模型 | 第45-47页 |
| ·社会力模型 | 第47页 |
| ·最优速度模型 | 第47-48页 |
| ·模型分析与确定 | 第48-51页 |
| 4 轨道交通行人流社会力模型的构建 | 第51-64页 |
| ·模型概述 | 第51-52页 |
| ·行人流社会力模型的构建 | 第52-57页 |
| ·驱动力 | 第52页 |
| ·排斥力 | 第52-55页 |
| ·吸引力 | 第55页 |
| ·方向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行人流社会力模型 | 第56-57页 |
| ·行人流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第57-64页 |
| ·数据提取流程 | 第57-58页 |
| ·基本数据的提取 | 第58-60页 |
| ·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 5 轨道交通行人流社会力模型的改进 | 第64-79页 |
| ·模型参数的改进 | 第64-68页 |
| ·驱动力参数 | 第64-65页 |
| ·心理作用力参数 | 第65-68页 |
| ·物理作用力参数 | 第68页 |
| ·算法的改进 | 第68-72页 |
| ·行人作用范围 | 第68-70页 |
| ·数值计算 | 第70-72页 |
| ·模型中加入行为规则 | 第72-76页 |
| ·避免过度重叠 | 第72-73页 |
| ·避免死锁 | 第73-76页 |
| ·社会力作用范围内的补充规则 | 第76页 |
| ·与墙作用力项的改进 | 第76-79页 |
| 6 仿真系统SubPeds的实现及模拟分析 | 第79-95页 |
| ·SubPeds软件简介 | 第79-85页 |
| ·SubPeds软硬件平台 | 第79页 |
| ·SubPeds软件程序构成及功能 | 第79-80页 |
| ·SubPeds软件程序设计 | 第80-82页 |
| ·SubPeds软件界面及操作 | 第82-85页 |
| ·模型检验与参数影响分析 | 第85-89页 |
| ·模型检验 | 第85-88页 |
| ·参数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89-95页 |
| ·平直通道内行人的运动 | 第89-93页 |
| ·楼梯上行人的运动 | 第93-95页 |
| 7 结论展望 | 第95-98页 |
| ·研究总结 | 第95-96页 |
| ·研究展望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3-10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