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中医诊治消渴学术源流探讨 | 第11-27页 |
1 消渴病病名源流探讨 | 第11页 |
2 先秦两汉时期 | 第11-17页 |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5页 |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治疗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4 魏晋隋唐 | 第17-19页 |
·魏晋隋唐时期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18页 |
·魏晋隋唐时期医家对消渴病证候和诊断的认识 | 第18-19页 |
·魏晋隋唐时期医家对消渴病预防和治疗 | 第19页 |
5 五代辽宋 | 第19-21页 |
·五代辽宋时期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21页 |
·五代辽宋时期医家对消渴病的治疗 | 第21页 |
6 金元 | 第21-27页 |
·刘完素对消渴病的发展 | 第22-23页 |
·张从正对消渴病的贡献 | 第23-24页 |
·李杲对消渴病的创新 | 第24-25页 |
·朱丹溪对消渴病的认识 | 第25-26页 |
·金元时期消渴的治疗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中医诊治消渴文献整理研究 | 第27-37页 |
1.消渴病的综合分类命名 | 第27-28页 |
2.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第28-32页 |
3.消渴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比较 | 第32-34页 |
4.消渴病的治疗 | 第34-37页 |
第三部分 证治方药分析 | 第37-52页 |
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37页 |
2 课题设计 | 第37页 |
3 结果 | 第37-52页 |
·明清以前不同时期消渴方剂统计 | 第37-38页 |
·方剂剂型 | 第38-39页 |
·明清以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情况 | 第39-41页 |
·明清以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分类情况 | 第41-45页 |
·明清以前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配伍研究 | 第45-48页 |
·明清以前不同时期消渴证治方药分析 | 第48-5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2-59页 |
1 明清以前历代主要医家中医消渴病辨证用药规律的演变 | 第52-53页 |
2 明清以前历代主要医家对消渴病病变部位与性质的认识 | 第53-56页 |
·消渴病的三消论治思想 | 第53-54页 |
·消渴病属本虚标实 | 第54-55页 |
·消渴病的情志致病因素 | 第55-56页 |
3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第56-59页 |
·补益脾气 | 第57页 |
·活血化瘀 | 第57-58页 |
·化痰祛湿、标本皆顾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创新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